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北京教育高教版)中国小豆研究第一人 ——记北京市高校名师、北京农学院金文林教授

时间:2007-04-29 作者:党委宣传部 来源:农学院 浏览:

编者按:2007年4月10日发行的《北京教育·高教》刊登了金文林教授的事迹文章。在学校党委发出向金文林教授学习活动的决定之际,我们转载此篇文章。

人生感悟: 

放下架子,提升境界,方能解小豆之谜。腾飞理想,静思章法,才可驾科海方舟。牢记脚踏实地。 

中国小豆研究第一人   

——记北京市高校名师、北京农学院金文林教授 

金文林,男,中共党员,教授。19568月出生,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荣获首都劳动奖章、2003年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京郊农村经济发展十佳科技工作者、北京市有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等荣誉称号。他先后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北京市星火科技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他长期致力于红小豆新品种的培育和技术推广,由他主持培育的 “京农”系列红小豆新品种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的种植结构调整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推广应用面积累计2.  5    万公顷       

“科研的原理是科学的,但运用技术把自己脑中想象的事物塑造出来,科研中就包含了艺术的成分。”一个将育种工作视为乐趣的科研人,一个把育人工作当成职责的教育者,二十多年致力于红小豆的研究,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科研工作,并使之成果转化成了京郊农民的财富,这就是平常却不平凡的  金文林  教授。 

育种是一门艺术     

年轻的时候,特别喜爱美术的金文林报考了江西井德镇的制陶专业。也许是命中注定、机缘巧合,他却走进了南京农业大学。与梦想擦肩而过的他,闯进入了另一片天地,成就了现在的一番事业。 

“那个时代和现在的社会情况不同,当时南京农业很多作农业研究的人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受他们的影响,我的热情也很高,加之20世纪80年代,我国粮食供应仍紧张,学农有用武之地。”金文林笑着说起当时的选择。 

众所周知,科研是一个默默无闻且漫长的工作,其中不乏充斥着试验失败的失意和平淡工作的寂寥,但金文林却以乐观的处世态度从事着自己这份平淡的工作,并感染着身边的人。“    老师为人乐观,总能看到他笑容满面的,50岁的他,上下班还都是走路,从不骑自行车,带我们下田时比我们走得都快。面对工作更是劲头十足,好像精力总是用不完。曾经我们问他原因,他说,他爱这份工作。”  金文林  老师的学生赵娜如此评价自己的导师。 

    金文林说:“在我看来育种是科学,更是艺术,就像是制作陶器,原理是科学的,但结果是艺术的,同样的东西你看不出来而我能看出来,并把它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一个视育种为艺术的人,这份爱相信也是深刻而不寻常的。 

在所获的众多奖项中,金文林最看重的就是国务院所颁发的国家特殊津贴。“这个奖是国家最高机构评选的,是对我个人包括学术,思想,人格各方面的综合评价,所以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 他说。 

兴趣+汗水=成功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失意,金文林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过,用他自己的话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不会轻言放弃的。”“红小豆是我们的特产,其他国家的品种也是从我国引进的,当时没人将红小豆作为课题研究,那么就让我来研究好了!” 他1982年来到北京农学院工作,1984年—1986年在南京农学院读硕士研究生,19869月又回到了北京农学院。在科研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他仍旧凭着浓厚的兴趣,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和不言放弃的乐观精神继续工作着。 

1991年时,我申请了北京市的“红小豆京农2号新品种选育”项目,在科技经费支撑下,课题开始越做越好,1993年获得了科研品种——京农二号。这个品种的获得极大的激发了我的科研热情,要知道很多育种家可能一辈子也无法得到自己的品种,而我们利用六七年的时间就获得了自己的品种还通过审核得到了北京市的认可,让我觉得很欣慰,而且对今后的研究充满了希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多年的付出终得回报,经过近20年的努力,金文林带领他的团队通过系统选育、杂交、原子能辐射处理技术相结合育成了多个夏播优质红小豆京农系列品种,其蛋白质含量均超过25%以上,并具有高产、早熟、抗逆性强的特点,是国内领先的优良品种。1985年,他提出了改良系统育种法——竞争性选择法,成功地应用于小豆育种。经过7年的实践,育成了早熟、高产、营养品质优良、耐旱、直立株型的“京农2号”新品种,1993年通过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华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已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京农2号红小豆新品种的育成,使北京地区有了自主育成品种,实现了第一次小豆品种更换。 

“普通的小豆每亩产量几十斤,京农2号每亩产量200多斤,成熟度好,那时小豆价格也高,一亩地就收获两三千块钱。农民看品种确实好,所以推广并不太难。”金文林细细的讲解着,谦和的笑容让我体会到了工作的快乐。 

2000年他育成的京农6号进入了大面积生产示范,平均单产3300千克/hm22001年育成的特大粒京农7号,夏播平均百粒重  21克  以上,分级筛选出大粒可达  29克  以上,单产潜力高达3690千克/hm2,已得到专家认可及房山区公证处公证。特大粒京农7号夏播产量潜力达3700千克/公顷,创小豆产量世界最高记录;新育成的京农8号为优质加工出口型品种。 

金文林及其团队所承担的小豆研究课题,多项研究成果被鉴定为国内外领先或国际先进。在小豆基础和系统性研究方面,连续3次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总体水平被公认国内第一,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后补助。全国发表的小豆方面的研究论文85%以上出自这个研究团队,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伦普金教授著的《小豆》一书中,金文林教授发表的论文被引用得最多。由于金文林教授在教学上、科研上独树一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被日本同行学者称为“中国小豆研究第一人”。 

“绿色小豆”出国门 

“小豆在国内销售利润少,而出口既可以为国家创汇,又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我们的出口国家主要是日本,但在进出口贸易中,日本对中国的要求是最严的,在粮食方面,大米和小豆的进口是受严格限制的。面对日本对农药的84项严格检查,要想顺利过关,我们就要在质量上高人一筹。” 

以前的小豆是混杂品种,在收购豆子的时候,各个品种的豆子都混合在一起,籽粒大小不匀,质量也不同。在我国既没有国家标准、也无行业标准情况下,为保证出口小豆的竞争力,应对日本苛刻的进口要求,真正达到绿色小豆的质量,金文林征求了日本厂家的意见起草并实施了《绿色食品小豆Q/FS KDH001-2002》、《绿色食品小豆生产技术规范Q/FS KDH002-2002》两部企业标准(房山区技术监督局备案),这是国内外企业中第一部小豆生产标准。2003年他又建议并起草了《优质小豆生产技术综合标准》北京市地方标准。该《标准》填补了我国在小都标准化方面的空白,已由北京市技术质量监督局对外发布。 

小豆是一个“小作物”,但通过金文林孜孜不倦的努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大文章。他提出的“科技(源头支撑)+龙头企业(策划经营)+农户(管理培训)+基地(协调生产)+标准化(过程保证)+出口商(产品消纳)”产供销一条龙唱主角服务的模式,并协助北京凯达恒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在房山区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数万亩绿色食品小豆生产示范基地(列为北京市政府农业标准化基地之一)。房山区出口小豆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已成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3年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现在我们提供的品种在大小品质等方面都是一致的,加工起来特别方便。一片基地是一个品种,收购方便,巡回检查也保证了质量,所以我们的小豆出口价格是相当高的,一吨比别人高出1200多元钱。农民按标准去种,我们按标准管理,产品达到标准,销售也就不成问题。产品好自然有人愿意出高价买,这样农民也能获得更高收益,从中得到实惠。”金文林自信地说。 

“京农系列号”红小豆新品种在北京郊区县及河北、山西等省份的种植结构调整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推广应用面积累计2.5万公顷。尤其在绿化带、幼林果树和玉米中推广应用小豆立体种植技术,使农民获经济效益高达1.45亿元以上,带动了近两万农民致富,其产品全部出口日本,为国家争得了外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金文林说:“我所能做的事情很有限,最实在的就是帮农民将成果卖掉,真正履行订单农业,不能让成品砸在农民手里。”通过提高品种质量,完成了由原来的有产品出门去找,到买主上门来要的转换过程,利用好的品种,帮助农民创收,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又保证了实实在在良好的销量,帮农民搭好了通往小康之路的金桥。 

未来育种梦   

“虽然我们在农药的用量与质量,时期与用法上进行严格控制,达到了绿色标准,但还是希望可以使小豆不长虫。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们现在正在研究,并找到了一些好的野生资源,我希望在退休之前可以完成小豆不喷药也可以不长虫的梦想。” 

“现在种植成本增加,包括农药,农资涨幅比较大,以后可能灌溉用水也要收费,所以我们今后要培育一些抗旱少水的品种。育种的第一个目标是高产,第二个目标是在保持高产的基础上达到优质,而第三个育种目标即为高产优质抗病虫,第四个目标即为耐旱。方法有杂交育种的,太空育种,化学诱变的,这些我们都在做,希望新品种可以早些出来吧。” 

“我的教育改革”   

金文林不但在科研育种方面硕果累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共5届评选中,4次荣获教学成果奖;他所创立的实践性课程“农事学”获得了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和精品课程;他主持完成了北京市教委、教育部新世纪农林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等研究课题4项,发表教学改革研究论文10余篇;主编并排版《农事学》、《农事学实践教程》(北京市精品教材)《农业产业化教程》(全国“十五”规划教材)教材3部,参编全国《作物育种学(各论)》、《公共写作教程》、《种子生产学》《种子经营与管理学》、《试验统计方法》(第四版)教材5部。 

“我做教育教学改革的时间比做小豆研究的时间还长,精力投放在教学改革上的也比较多。自1985年探索教学改革,20多年从未间断,而且不断创新。1985年,我们就要求学生写毕业论文,但因为学生所学的知识理论讲得多、不形象,所以记得不牢固,不能应用到实际中去,而要想完成毕业论文,科研动手是基础。只是只有通过参加科研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强化,才能真正掌握。 

老师常说:‘不能很好的把握过程就会失去很多东西’,比如毕业论文,它是一个对自己四年学习能力和成果的检验,是大学四年的总结,也是对专业知识的汇总。    老师很注重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平时也经常与我们聊天,结合自己的社会阅历给我们讲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赵娜站在学生与朋友的角度述说他心目中的 老师,“他是个好老师,真的!” 

作为教育专家,他言传身教,认真负责;作为科技专家,他默默工作,不计得失;作为管理专家,他为农民搭桥,为京郊致富献策。严谨,乐观,诚恳是他的品性,他就是金文林。

(执笔人:李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