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研究生积极响应,成立研究生乡村振兴实践团,组织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在园林学院赵晖副教授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魏佳赟、胡佳奇、齐浩冬、陈雨、胡伟、张婧仪、黄雪、杨彤梦、王海波等同学深入基层、走向乡村,先后来到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和西贾乡的东旺村、陈家峪村、西汉村、茶棚村、张贤村等多个村庄开展实践活动,发挥园林专业特长,助力乡村振兴,为美丽乡村建设服务。
传承农耕文化 助力乡村旅游
实践团来到“东旺村”——一个拥有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落,利用村庄资源和优势,为乡村寻找特色经济发展路径,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东旺村有一定的传统工艺和手工业基础,古庙、潞麻是其历史文化特色,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特点的是村子整体形似“神龟”。在了解村落背景、挖掘村落的资源和特色后,“如何打造属于村落自身的旅游路线”成为了实践团面临的重要问题。经过与当地村委会、村民的多次交流讨论,实践团提出:打造一条传承农耕文化,以农耕体验文化为主的生态旅游路线,将东旺村建设成为农耕文化旅游精品村。
要打造旅游精品村,首先要规划合理的游览路线。实践团走访调研、测量考察、标定地点、反复模拟体验路线……通过反复的考量和规划,实践团终于为东旺村制定出了游览路线。“我们将各个农耕体验馆以农业发展顺序进行连接,将需要深入体验的商品、农事体验馆等作为重要节点”,魏佳赟同学介绍,“这种‘单行道’游览顺序,不仅可使游人更清晰地了解乡村发展、进行农耕体验,同时可使游览过程更加有序,有效地避免了高峰期出现的拥堵、游客滞留”。
主体路线确定后,实践团成员开始思考如何在乡村景观建设上实现经济适用、生态自然。“村中古树是村落的灵魂,是村落的见证,要保留原有的景观,减少人为干涉,使其与周围景观相得益彰。”实践团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对村中公园也进行了改造。路面用植草砖加上铺地石竹,生态美观。“多用草花,如二月兰、鼠尾草、波斯菊、月见草、铺地石竹等,这类植物不需要过多的维护,能保持较自然的景观效果。”他们建议把水塘挖成“神龟”形,与村庄的平面相互呼应。
接下来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在乡村产品上传承、发扬、创新。“让古老工艺活起来”是实践团的初心。“大家对传统美食的创新想法颇多,”齐浩冬同学笑着说,“当地的粉油煎饼物美价廉,但口味单一,我们咨询了学校食品专业的同学后,创新地在煎饼中夹一些青椒、驴肉、鸡蛋等,不仅品类增加,还丰富了营养。煎饼制作简单,味美且饱腹,在当地人气颇高。”
潞麻是当地的传统植物,产量丰富。实践团便创新使用潞麻,带领村民制作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当地的村民多有传统的潞麻编织技艺,但我们建议从传统的实用型向工艺品转变。服务私人订制,可在工艺品上刺绣汉字、字母、卡通形象等。除了制作潞麻鞋外,还可以编织手链、麻绳包等。”实践团集思广益,为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新思路。“我们的目标是:努力打造每个特色产品,让它们成为东旺村的一张名片。”
规划乡村景观 建设美丽乡村
实践团又来到茶棚村、张贤村、罗家庄村、杜村、西魏村和五里庄村,发挥风景园林专业同学的学科背景优势,对乡村景观进行了规划。带队教师赵晖老师强调到:“实践团要以为新农村服务为根本任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要有目标、有责任、有担当。”
实践团抵达长治西贾乡后,先通过座谈了解各村的实际情况、短板和需求。然后开始“每天一村”的计划,到各村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制定方案,再和当地村民进一步交流,了解各村的主要产业、自然资源、文化特色等。
“每天回到住所都已夜幕降临,虽然一天的东奔西走让我们疲惫不堪,但心中的热爱和力量又能让我们在短暂休憩后干劲十足”,胡佳奇同学说,“我们每天在回来后都要进行会议总结,对下一步进行工作部署,以便大家更明确每次外出实践的目标和重点。”为了按时、按计划完成任务,为乡村制定出合适的方案,实践团加班加点,最终如期地完成所有工作任务,制定出两套设计方案,得到当地领导和村民的高度认可和赞赏。
实践团不断为不同的村子量身定制规划方案,在陈家峪村,实践团提出:“以第一产业的蔬菜大棚种植作为村民经济收入的基础,以牡丹园的建设来美化村庄环境,以三官庙作为村子的文化特色。”同学们提出,在广场及三官庙周边绿化时采用村里的特色植物——牡丹,形成“古庙-牡丹”文化联动,古宅是特色,要对其进行重点保护。
在西汉村,通过实地调研,同学们通过调研发现,西汉村有一定的农业、畜牧业基础,还有沼气等新能源资源,非常适合发展生态农业,因此建议该村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畜牧业合作社,并将农业、畜牧业产业链延长,增加产业附加值还可以发展村庄的独特循环经济体系:将村中畜牧业废弃物、村民生产生活废弃物等有机废料用作原料制备沼气,沼渣、沼液还田,取代化肥,增加土壤肥力,可形成当地特色有机农业。
实践团还对各村特色进行总结凝练,并进行抽象化、艺术化加工,为村庄设计具备地标特色的美丽乡村logo及相关美术设计作品。受到了当地各级领导和百姓的高度认可和赞扬:“实践团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为我们的发展开拓了思路和方向。”
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研究生乡村振兴实践团始终以“帮忙不添乱、增彩不增负”为团训,积极参与高校人才走进乡村、感受乡村、宣传乡村、服务乡村的实践活动,为加快实施创新、激发打造新活力的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自身能力和素养,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学有所用,行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