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北农研究生服务乡村振兴案例| 创新育才新模式 打造人才“强磁场”

——北京农学院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联合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研究生服务首都乡村振兴

时间:2021-06-29 作者:研究生处 来源: 浏览: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2020年7月2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会后,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意见》指出要更加注重分类培养,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强化产教融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北京农学院在研究生分类培养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通过科教、产教融合,注重研究生的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从2006年至今,北京农学院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学科共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合作,成果显著,形成了高校与科研院所协同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协同合作长效机制打造产教融合型“人才飞地”

北京农学院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有着长期的合作基础,双方服务北京区域发展理念一致,有着共同的“三农”感情,共建基础深厚。2006年6月,为落实市政府提出的“三院”联动工作精神,实现资源共享,共谋发展,北京农学院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签订《共建博士学位授权点及联合培养研究生框架协议书》。2006年10月,北京农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三方签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书》,“三院”联动格局正式形成。2009年6月,遴选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第一批研究员作为北京农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学科专业覆盖果树学、临床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等8个当时所有的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9月,北京农学院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签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协议》,进一步细化了工作机制、导师选聘、学生日常管理、学生住宿、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合作规程。建立起从平台建设、学科评估、导师遴选、研究成果、产权认证以及研究生招生、培养、奖励、日常管理及就业指导的一系列配套制度,通过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模式并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各方的教学培养行为,建立起学校与农林科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的长效发展机制。

发挥资源禀赋,建立“双导师”联合培养

北京农学院和农林科学院在招生学科和专业方面有高度的相似性及互补性,北京农学院每年单列硕士生招生指标若干,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进行导师与专业分配,2009年至今共计分配硕士生招生指标约140个。北京农学院在农林科学院选拔了一批学术造诣高超、创新意识突出、责任心较强以及品德高尚的学术骨干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截至目前,已选聘硕士生导师117人,其中研究员69人,副研究员48人,研究领域涉及到所有一级学科和专业类别。在此基础上,双方的大部分导师有相关的科研课题或项目作为支撑,为共同指导研究生奠定了坚实的科研项目基础,学生在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充分感受不同导师的学术研究方法及教学风格,同时可以结合双方优势,不断完善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及实践能力。通过统筹策划“农林科学院专家进课堂”等系列活动,借助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专家、大家资源开办讲座,激发学生懂农爱农情怀。

着眼于育人打造人才“强磁场”

高校与研究所创立联合科研平台,不仅可以共享联合实验室的资源和设备,还可以为高校带来项目和资金,提高其研究设施质量。与此同时,科研院所通过吸收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参与实验室研究,可以弥补不同学科建立实验室所造成的学科发展单一问题,而且还及时补充了实验室新的研究力量。联合实验室的建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一是与传统的硕士生招生相比,联合创新实验室提供的实践平台增加了硕士生联合培养的实验课程,保证了研究生自主科研的基本条件。二是与传统的硕士生招生相比,硕士生的联合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对一些前沿和交叉课题的兴趣,充分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和改良研究生培养的效果。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需要高校与科研机构协同培养,有效借助科研机构的科研平台优势,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高校在学科、研究生授权点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科研院所则在科研平台、项目和科研实力方面更胜一筹。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应与科研机构联合,有效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等途径,实现创新要素汇聚。当前,教育与科技联合,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北京农学院近年来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很好地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内涵建设,在师资队伍锻炼、科研能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创新育才搭建人才培养“大舞台”

北京农学院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经过多年以来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成效显著。2013届硕士毕业生孙宏贺,以并列第一作者、学校为署名单位在《Nature Genetics》(2013,45,51-58。影响因子35.209)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The draft genome of watermelon(Citrullus Lanatus) and resequencing of 20 diverse accessions)。学校作为完成单位之一,王绍辉老师作为完成人之一,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西瓜优异抗病种质创制与京欣系列新品种选育及推广)。2009-2020年,共有17名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就业,大幅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就业质量,使得人才培养质量迅速提升。下一步,双方将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扩大合作领域、加大合作深度,深层次、多角度形成合作,共谋推进服务北京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双方高质量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