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深化作风建设 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时间:2023-03-10 作者:宣传部、组织部 来源:教务处,各二级单位 浏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北京农学院作为北京市属唯一一所农林类本科院校,学校党委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聚焦首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现代农林人才的迫切需求,立足学校特色,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思想引领,厚植学生“三农”情怀,增强学生服务“三农”本领,着力培养高质量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立足学校特色 强化顶层设计

探索形成学校农林特色办学方向。始终坚持“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谋划学校特色办学方向。研究出台《北京农学院推进分类发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现代农林大学专项工作方案》,探索形成“小而精”“小而特”的特色发展路径,2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多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路径。公共必修课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专业必修课重在夯实学生专业素养,专业选修课重在拓展学生专业兴趣,公共选修课重在加强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门类的通识教育,推进人才培养由单产业型向全产业链融合型转变。

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压紧压实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坚持纵向贯通,推动育人工作纵深传导、重心下沉,实现“学校—二级学院—专业—教师”多主体全员共育;坚持横向联通,发掘育人元素,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宽领域同向同行;坚持深度融通,完善育人机制,创新育人载体,推动“制度—文化—队伍—载体”全要素改革创新,有力释放育人效能。在大学生学科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56项、省部级奖项923项,文体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52项、省部级奖项304项。

持续优化“3+1”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创新开展多元制递进式“3+1”人才培养模式和“四层八段多元式”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着重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引导学生深入京郊、了解农村。增加“双师型”教师授课数量,将“土专家”“土秀才”等乡村人才引进学校课堂,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学生就业及服务社会的能力。坚持“五育并举”,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成立北农耕读教育中心,创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提升劳动育人实效。学校《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成果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基于都市农林特色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等31项成果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

加强教育引导 涵养“三农”情怀

引领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党支部引领学、“青马班”带动学、团校跟进学、团支部覆盖学的“四种”形式,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涵养“三农”情怀。充分利用北京红色资源,开展“博物馆文化之旅”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到党史展览馆、香山革命纪念馆、北大红楼等参观学习,传承红色基因。“突出文化特色,强化育人成效——博物馆文化之旅”实践活动荣获北京高校“三全育人”优秀成果奖。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开展“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领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充分发挥大党大国典礼和盛会的育人作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将广场经历、冬奥故事转化为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840余名学生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世园会和服贸会等服务保障任务,累计志愿服务3.2万余人次、53万余小时。《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对学校进行报道。

上好“拔节孕穗期”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青年学生心怀“国之大者”,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国情教育和思政课堂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农业农村、在基层一线砥砺自我。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竞赛,作品《脱贫攻坚》《用历史思维看待“三农”》均荣获北京赛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积极打造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发挥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把知农爱农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家国情怀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把报国兴农嵌入每门课程的“隐基因”,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的有机融合,呈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生动氛围。8门课程入选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开好讲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 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文明实践案例获评“2022年度北京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案例”,在北京市“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研讨会上作典型发言,在思政课优秀教学课例展示活动获一等奖。

彰显“绿色”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注重凸显农业文化特色,结合学校优良传统、办学定位,构建具有农林特色的“绿色”校园文化。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色,深入开展“一院一赛一节一品”校园文化活动,如“食品文化节”“三农文化节”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打造研究生“尚农大讲堂”“都市现代农林进展”特色平台,形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学生服务“三农”情怀。2018年,学校被授予“首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2022年,顺利通过绿色学校创建达标验收。

践行使命担当 增强服务“三农”本领

党建引领,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农科专业优势,深入开展红色“1+1”活动,52个学生党支部与京郊农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开展都市农业科普宣传、技术推广、销售帮扶、文化赋能等强农兴农社会实践活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18个本科生党支部、8个研究生党支部获得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表彰。园艺研究生第一党支部携手学校第一书记所在的延庆区黄土梁村党支部,通过“乡村调研+专业指导+帮扶实践”,助力当地香草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被评为第二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师生党员多年来接续助力平谷北寨红杏生产和销售,被《北京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2022年6月,7支团队入选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奏响“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党委书记赵锋在北京市“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研讨会上和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总结展示活动中作典型经验交流。

抓实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实验室,到产业一线和社会基层、田间地头解问题、求学问、练本领,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精心组织师生发挥专业优势,把乡村振兴“大思政课”开在田间地头,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五年来,累计880余支学生团队、7300余名师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52支学生团队获得市级及以上表彰。其中2019年“北京农学院城乡民宿调研团”荣获团中央2019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返平谷,兴桃富农”——大学生文创桃赋能产业振兴实践项目获评团中央2021年度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品牌项目;学校获评2022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学校连续16年被评为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次获得“挑战杯”市赛优胜杯,连续两年获得“挑战杯”市赛优秀组织奖。

引导青年学生在“三农”一线建功立业。学校秉承“厚德笃行、博学尚农”的校训精神,坚持“三农”底色,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就业结合,通过优秀校友事迹宣讲、毕业大思政课等,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扎根基层。校领导在毕业典礼、毕业代表座谈会等多个场合,勉励毕业生践行北农人“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的优良传统,努力成为可堪乡村振兴重任和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毕业生投身西部计划志愿服务,扎根基层就业创业。五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6%以上,第三方机构调查显示:学校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较高,就业特色与学校农林办学特色相吻合。毕业生中多人获国家和省部级表彰,长期扎根在“三农”一线的我校1990届毕业生刘长安,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作为农业院校,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牢牢把握好乡村振兴这个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更好地担负起强农兴农的时代使命和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时代重任,为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