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深化作风建设 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服务首都乡村振兴“北农样板”

时间:2023-03-14 作者:组织部 宣传部 来源:科技处 浏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北京农学院作为北京市属唯一一所高等农林院校,学校党委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组织和引导广大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全力打造服务首都乡村振兴的北农样板。学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案例两次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2个案例分别入选教育部第四届、第五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在北京市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中,学校1人记大功、2人记功、28人受嘉奖。2022年,3名教师被评为“北京市农村工作先进个人”,其中1人为“乡村振兴创新典型”。

激发人才活力,点燃服务乡村振兴“动力源”

乡村振兴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北京农学院党委积极发挥党管人才的优势,拓宽人才发展思路,着力激发广大教师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干事创业的热情。

“人才下沉”引导教师到基层施展才干

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指示,通过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教授职称聘任、推行专任教师科技挂职等制度,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俯下身子扎根基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形成一支不断壮大、长期稳定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学校党委选派8名专业干部参与市委组织部“人才京郊行”行动,为区域产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学校科技处党支部、研究生处党支部和部分青年教师党员代表与国家开展支部共建,并选派3名青年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在合作社开展挂职工作,帮助合作社顺利完成新业态转型,解决合作社生产经营和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揭榜挂帅”激活教师创新创业潜能

学校党委高度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需求和首都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统筹布局、有组织推进学校科技与社会服务工作。学校在北京高校率先实施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先后发布30余个科技攻关需求榜单和22项社会服务类需求榜单,面向全校教师发出“求贤令”和“英雄帖”,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工作者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中榜英雄”们纷纷投入到平谷区“博士农场”创建、房山区周口店镇国家数字乡村建设、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等北京市乡村产业振兴重点工作,为推进首都农业农村现代化树立标杆与典范。

“百师进百村”助力教师当好村庄发展“策划师”

学校党委组织参与首都“百师进百村”活动,组织动员22位教师同7个区的26个示范村对接调研并达成合作结对意向。对接教师及团队以实现“五个振兴”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从村庄产业发展、村庄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治理等相关方面开展策划,问诊把脉村庄发展,配合村两委做好村庄发展的“参谋长”,对示范村相关项目实施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努力帮助示范村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助力村庄形成特色鲜明的示范效应,在更高起点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发挥智力优势,打好服务乡村振兴“阵地战”

学校党委坚持以乡村振兴大事业、大平台聚才、用才、成就人才,组织引导广大教师党员发挥专业和智力优势,做好首都乡村振兴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为区域产业发展开良方、献良策。

创新团队为打造农科创高地注入新活力

围绕平谷农业中关村建设,学校专家团队牵头制定《平谷农业科技创新区发展规划(2018-2035)》《平谷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平谷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35)》和《平谷区蔬菜畜牧水产养殖业发展规划(2018-2035)》;围绕平谷大桃产业提档升级,组建由党员教师常丽红领衔的“文创桃”设计创作团队,在刘家店镇寅洞村建立教授工作站开展“文创桃”桃贴材质筛选、创意图案设计、产品市场调研和销售方案策划,建成平谷“文创桃”设计图库,申请多项技术专利,成品率达到95%以上。“文创桃”市场价格为普通大桃的3到5倍,附加值显著提升。

引智帮扶为农民脱贫致富开辟新途径

学校党委积极响应号召,实施“引智帮扶”,将从事香草研究20多年的谷继成副教授“引入”到低收入村——延庆区大庄科乡黄土梁村,指导村民试种香草获得成功,仅用两年时间帮助该村完成脱低任务。2018年,着眼发挥香草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学校在大庄科乡沙门村建立教授工作站,进一步帮助农民种植户熟练掌握香草育苗、植物精油萃取和手工香皂制作等全流程技术,使大庄科乡形成集育苗、种植、销售、观光体验为一体的香草产业链,创造就业岗位130余个。2022年谷继成副教授被评为北京农村工作先进个人“乡村振兴创新典型”。

智库团队为区域发展提供新思路

学校长期为昌平区农业科技战略发展规划提供智库方案,针对《北京市昌平区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未来科学城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等多个权威文件提出建设性意见,负责起草了《昌平区“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承担了《昌平区农村宅基地及房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风险评估等科研项目。学校与昌平区南口镇合作的镇域全覆盖智慧乡村建设工作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

创建产业研究院模式,开拓服务乡村振兴“新路径”

学校党委不断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创新建立产业研究院模式,协同推进“产学研用”,开辟了服务乡村振兴的北农路径。

智慧农业研究院提升壮大集体经济

学校高度重视壮大首都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与地方政府协同推进帮扶工作。结合房山区蒲洼乡自然保护区优势和中华蜂养殖基础,依托“智慧农业研究院”,以北农智慧蜂场建设为抓手,充分考虑该乡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中连片的特点,在全乡范围内整体统筹,打造以中华蜂产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产业集群,不断巩固拓展脱低帮扶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党团结带领蒲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擦亮了北农名片。

农产品加工保鲜与流通产业研究院助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围绕首都保障供给和高端技术人才需求,组建蔬菜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团队,依托农产品加工保鲜与流通产业研究院,深化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针对鲜切菜、预制菜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开展市场调研,解决技术瓶颈问题,起草《关于落实市领导预制菜批示的报告》与《关于推进“预制菜”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研发的多个预制菜产品已在市场推广,精准解决了城市保障供给,同时为行业头部企业定制培养了高端技术人才。2022年,学校获批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与品质控制重点实验室。

基质产业研究院形成诠释“两山”理论的北农实践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学校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针对承德矿区生态修复亟待解决的系列问题,学校党委决定成立基质产业研究院,开设研究生专班,凝练尾矿肥料开发与基质化利用方向,探索开展产教融合背景下多学科交叉的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模式,成功让工业废弃物“翻墙”进入农林产业链,为承德打造全国生态城市和矿山绿化样板、加快承德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贡献北农力量。

新时代、新使命为北京农学院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学校党委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加强基层党建与促进产教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深入探索实施“学校基层党支部+行业首部企业党支部+村党支部”共建新模式,持续为服务首都乡村振兴、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北农力量,为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