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最美北农人 | 安东尼·比斯利:不以山海为远 联合科研攻关 共育农业人才

时间:2024-11-05 作者:宣传部 来源:宣传部 浏览:

安东尼·比斯利(Ton Bisseling),北京农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北京市“长城友谊奖”获得者。多年来,他依托北京农学院优势科教平台,与学校团队一起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安东尼·比斯利教授,了解他自荷兰来到北京农学院,与学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共育高层次人才的故事。

在校园中漫步时,或许你曾见到过这位与爱因斯坦有几分神似的外国老人。但你或许不知道,这位“其貌不扬”的教授有多厉害。他曾受到国务院总理李强的接待,获得过北京市“长城友谊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以北农为第一单位在《科学》杂志发文,担任荷兰皇家文理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一连串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一位严谨负责、朴素无私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科研精神。进行生物技术实验时,虽然学生们都已经在用试剂盒提取DNA了,但他仍然选择回到原始步骤,耐心地为学生讲授DNA提取的基本原理。扎实的基础理论学习使他的学生们获益良多。

“在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中,我的一个实验需要将15万个2毫米的根在显微镜下切成3段,在我看来,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他的亲自示范,帮助我迈出了第一步。”安东尼·比斯利的学生、我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李虎臣教授说,“我和他讨论,受客观条件限制,这种精细实验是否一次重复即可?他严肃地告诉我:‘重复性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科学和谬论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是他让我坚定了从事科研工作的理想。”

正是他在教学和科研上的严谨负责,塑造了师门的底色,也让他的实验室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如荷兰皇家文理学院Ben Scheres院士、中国科学院杨维才院士、中国工程院黄三文院士等。

在他严谨负责的精神之下,隐藏着一颗朴素无私、博大仁爱的心灵。脚边变色的鞋子、口都裂了的花瓶、底都磨平了的拉杆箱,是他一直使用的物件儿。过着朴素生活的他无私地资助了北农和瓦大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他们最无助的时候给予了他们师长的关怀和温暖。从早上6点半到深夜2点,他一直在争分夺秒地开展科研、育人、社会服务工作,大力宣传我校的成果,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他不求回报、无私奉献,在我心里,他和白求恩一样,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李虎臣说。

多年来,安东尼·比斯利与我校师生重点围绕植物与根际微生物互作的研究及应用开展联合攻关,获得了多项突破性科研成果。也与我校等合作单位共同培养了60余名研究生、博士生,指导了10余名博士后;共同培养了10余名青年骨干人才和学术带头人,此外,他在北京市平谷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入驻农业中关村京瓦中心,开展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为全面支撑“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说,在和北京农学院合作的15年里,看到了中国的巨大变化和北京现代农业的飞速发展,今后将通过院士工作站、科技小院等平台,为科学研究、培育研究团队、促进国际合作发挥更大作用,为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和首都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