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农民日报]把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上———北京农学院师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纪实

时间:2006-09-13 作者:宣传部 来源:农学院 浏览:

北京农学院师生把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上,仅十五期间推广高新技术成果120项,在北京郊区的农业推广效益达到12亿元,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技兴农奖项共34项次。他们还为京郊22个村镇和科技园区制定了科学发展规划,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服务三农效益明显,赢得了广泛赞誉。

北京农学院是北京市属唯一一所高等农林本科院校,担负着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为郊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的重任。经过五十年的办学历程,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明确了立足北京,服务首都现代化,服务都市型郊区经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实现首都的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知识化提供有效的人才与智力支持的指导思想,形成了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办学特色。

产学研基地建到农民身边

该校积极探索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各项措施,最近五年,通过农业推广项目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科教兴村试点彩虹工程金桥工程科技扶贫科普列车西部行和老区行等多种形式,在郊区建立产学研基地70多个,共组织千名师生投入7万余个工作日进行科技推广工作。科技推广与学校教师的科研较好结合,大大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使科研成果直接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在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院校的科研水平。

以院长 王有年 教授为首的一批专家,通过项目切入,与平谷区合作,在丘陵山地大桃优质高产栽培、平谷区桃产品质量及生产技术规程标准示范与推广果树抗旱生理研究与优质节水高效配套技术桃树日光温室促成栽培技术新体系等十多个项目的研究推广示范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果先后荣获北京市农业推广一等奖共四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创直接经济效益10多亿元。

该校 晁无疾 教授数十年如一日,推广葡萄栽种技术。目前,由 晁无疾 教授负责的分布在全国的葡萄科普示范基地总面积约二十多万亩,其中北京地区达五万亩。以每亩在原有基础上纯收入增加600~800元计算,一年增收总计约2亿多元,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金文林 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杂交、原子能辐射处理技术相结合,育成了多个夏播优质红小豆京农系列品种,其蛋白质含量均超过25%以上,并具有高产、早熟、抗逆性强的特点,该品种为北京地区间作套种、实行立体种植作出了贡献。

学校还在国内首创秸秆复合颗粒饲料,根据不同的畜别、不同的生理阶段与生产性能生产秸秆复合颗粒饲料,并在北京、河北、内蒙古等10多个省推广复合颗粒饲料2.34万吨、饲料添加剂5000多吨,创直接经济效益8000多万元。

段嘉树 教授研制的鸡球虫病弱毒疫苗以3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中国农科院兰州所,开创了地方向中央单位转让科技成果的先例。

育人强农桃李满天下

据统计,北京农学院自1978年实施本科教育以来,培养了1万多名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毕业生,为北京郊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有1000多名毕业生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成为京郊新农村建设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该校的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牢牢抓住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的特色,坚持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长才干。通过开展科技大篷车科技三下乡一名大学生联系一个村计划等活动,每年有数千人次的学生深入农村,参加到科教兴农基地、科普基地的建设之中,使广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农村,学生服务三农的兴趣日渐浓厚。学校连续3年被评为北京市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连续2年获得社会实践首都贡献奖,并在2005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今年以来,为了让选派的大学生村官助理尽快适应农村的工作和生活,协助村干部做好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由院长 王有年 教授等12名熟悉农村工作的专家组成的北京农学院村官助理专家顾问团,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为了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北京农学院还充分利用校电视台、多媒体教学、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与现场指导、授课相结合,对北京郊区的农民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和农业技术远程培训工程,开展科教兴村试点培训和农家女实用技术培训,共计办培训班200余场,培训农民近10万人次,增强了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

创出都市型农业特色品牌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使北京农学院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学校领导和专家深入京郊农村,了解各级政府、部门和区县的工作思路,准确把握农村、农民的需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找到学校服务北京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和着力点。  学校根据北京郊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办学特色,以北京山区为主要战场,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小流域治理,突出一沟一景、一山一品的特色,跟进科技项目,组织实施相关科技文化服务工作。针对山区精心组织节水高效、生态安全、设施农业等都市型现代农业高新实用技术试验示范。整合校内外资源,着力实施昌平兴寿镇(草莓基地、科普示范基地),延庆四海镇、康庄镇(花卉产业、民俗旅游),平谷苏子峪村(生态果业)和门头沟龙泉务村(特菜种植、加工)等特色基地建设,转化学校科技成果,打造学校特色品牌。

学校与金盾出版社合作编写了《城郊新农村建设丛书》共计14册,系统反映了城市郊区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研究的新成就、新进展。今年46日,在学校召开的北京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暨城郊新农村建设丛书首发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专门为此发来贺信。来自京郊20个村的代表参加了丛书首发仪式并接受赠书。

目前,学校正在建立项目+专家(学会、协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诸如一系(二级学院、所)带一镇等形式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新途径。

学校负责人透露,今后北京农学院将围绕服务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在建设植物科学学科群、畜牧兽医学科群、农林经济管理与法文学科群、生物技术与食品学科群、生态环境建设与城镇规划学科群等五大学科群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加强资源整合和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明确非农学科专业服务新农村的教育、科研方向,打造农科学科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的特色优势。

〔农民日报〕2006年9月12日科教周刊 头条

 http://www.farmer.com.cn/wlb/nmrb/nb5/200609130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