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农民日报]树立六种意识提高六种能力 ———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起草组成员、北京农学院副教授李华

时间:2006-03-31 作者:作者:崔京华 来源:农学院 浏览:

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发布之际,记者走访了《纲要》基准核心起草组成员、中国农民教育发展战略专家组成员、北京农学院副教授李华,就农民科学素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如何培养提高农民科学素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记者:目前我国农民的科学素质状况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李华:根据2003年第五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公众具备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1.98%,其中城市居民科学素养的为4.1%,农村居民为0.7%,只是城镇居民的1/6。虽然差距很大,但与2001年相比,农村居民科学素养水平增长幅度还是较大的。另外,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民中小学文化水平和文盲的比例仍较高,迷信程度仍然严重。这些远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记者:《纲要》将农民作为重点人群,并实施农民科技素质行动计划。请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科学素质起到什么作用?

李华:我国农村居民占全国人口的60%,如果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会是一句空话。

当先进的科学思想被人们接受,先进的技术变成人们的劳动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时,科学就会表现出巨大的社会力量。只有让科学思想逐渐被农民所接受,才能使科学知识、科学技术转化为有效的实际生产力。生产力发展了,农民的生活自然就宽裕了。

目前,封建迷信等活动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偏远地区仍有一定市场。只有通过科学精神的宣传、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方法的传播来使科学、道德和法治这三大精神文明的支柱深入民心,才能实现乡风文明。

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就自然形成了。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入手。

记者:农民应具备哪些科学素质?

李华: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树立6种意识: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也要考虑生活、生态的意识;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意识;既要考虑近期,也要考虑中期、远期的发展意识;既要考虑本户、本村发展,也要照顾周边农户和地区发展的意识;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意识;树立循环经济发展,建立节约型、学习型、创新型社会的意识。

其次,要提高6种能力,即获取科技知识的能力;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的能力;改善自身生活质量的能力;提高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竞争能力;提高农民自身组织、民主管理的能力;提高向非农产业、城镇转移就业、城市生存的能力。

记者: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李华:第一,要在农村大力营造浓厚的科普文化、提高科学素质的大环境。

目前我国农民和农村青少年能够享有的科普资源很少,农村科普服务能力薄弱、手段落后。据调查,全国人均科普经费只有0.16元。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重视和参与,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村、关注农民的浓厚氛围。

第二,培养壮大农村科普队伍。农村的科普工作需要一批热心科普事业、熟悉农村特点,能够经常深入到农村一线的科技人员。单靠科协系统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拓宽科普内容,丰富科普手段。目前,全国各地的农村科普活动形式多样,如送科技下乡、科普讲座、科技培训、科普大篷车等。但也存在着持续性、连续性不强,与群众日常需求难以有效对接等缺陷。最近中国科协提出了一站、一栏、一员建设的要求,既是直接服务农民群众的科普平台,又是了解农民科普需求的信息网络终端。

第四,从农村青少年开始抓起。农村青少年群体是未来的农民群体。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农村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共享社会科普资源,逐步缩小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差异。

第五,以项目切入,带动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要从农民最关心的生产发展入手。农业部门要从推广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入手,加大科技入户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等工程的实施力度,促进农民对科学素质的需求,从而提升自身的科学素质,使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有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