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人才培养模式“3+1” 让“1”更出彩——来自校外指导教师的思考与探索

时间:2015-12-24 作者:大图设计成子安 来源: 浏览:

 

【编者按】近年来,学校创新性实施了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的“3+1”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学校特从160多家校外实践基地聘请了400余名指导教师,这些教师来自一线企业、科研机构、政府机关,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指导学生的经验。他们与学校400余专业教师共同组成了北京农学院教师队伍,更好地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本期我们深入采访了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李越老师(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校外指导教师)、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齐鹏老师(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校外指导教师),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韦海涛(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校外指导教师)、用友软件公司陈江北老师(经济管理学院校外指导教师)、希尔顿酒店孟令秋老师(园林学院校外指导教师)、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潘云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校外指导教师)、东城助人社会工作事务所刘战老师(文法学院校外指导教师)等7名指导教师,希望从他们指导学生实践教学中,勾勒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的粗线条。

 

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让“1”出彩

大学生毕业后,首先面临的难题是角色转变,即学生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而新旧角色的转换必然会出现角色冲突的问题。这是一个人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更是迈向社会真正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众多校外老师认为,学校实施的“3+1”人才培养模式的“1”有利于学生尽快确立发展方向,有利于他们更好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齐鹏老师认为,“3+1”人才培养模式的“1”对同学们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机会。大学生在毕业前没有过多地接触社会,这一年的实习可以充分地帮助同学们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是考研还是工作。它既让同学们从心理上更加贴近社会心态,又可以促使大家毕业后快速地适应自己的工作。

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李越老师说:“一年的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更早地进入社会,更快地融入社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有至关重要的帮助。”

用友软件公司陈江北老师说,学校从以前的短时间的实习到现在“3+1”人才培养模式,明显觉得现在的模式更适合学生适应工作岗位、提高工作能力。

但是,学生转变角色的难题也给校外指导教师提出了挑战,校外老师在接受学生实习的初期,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在短期内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众多校外老师都会指导学生度过适应期,让学生逐步由学习模式切换到工作模式。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潘云红说,学生到单位后,首先要进行为期一到两周的专业培训,然后从简单岗位一步步做起,让学生真正了解和适应企业中实验操作的严谨性。希尔顿酒店孟令秋老师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她会充分考虑同学对工作岗位的意向来进行职位的分配,让同学们充分发挥其所能。

指导学生补齐实践短板,让“1”出彩

“3+1”人才培养模式的 “1”是指用相对完整的1年时间进行实践教学,其目的是将学生理论学习更好地融入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校外老师发现,实践动手能力是学生普遍存在的短板。如齐鹏老师说,同学们在实习开始阶段对研发工作还不熟悉,这反映出本科学习阶段的动手实验能力还有所欠缺。陈江北老师也指出,由于高校课程设置的局限性,课堂上着重教授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企业实习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两个不同维度。所以在掌握知识后,如何把知识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一个过程。校外老师纷纷认为,“3+1”人才培养模式的 “1”正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成实际能力的过程,是补齐学生短板的有效方式。

孟令秋老师说,“3+1”人才培养模式很成功,这一点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同学们通过一年的实习将校内所学理论知识指导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使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运用。

潘云红老师也说,实施的“3+1”人才培养模式的“1”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适应企业,了解企业需求,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李越老师说,一年的实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学到学校学不到的技术,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

基于此,校外老师的指导重点就放在如何又快又好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上。每一个校外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都有一套详细的指导方略。齐鹏老师的指导方法是“一带一”,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接触不熟悉的实验。陈江北老师在言传身教的同时整理提炼出一套方法,以方便同学们消化吸收,不断增强处理事务的能力。

东城助人社会工作事务所刘战老师说,她自己本着利他主义价值观来指导学生实习,引导实习社工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运用询问辅导计划的方法,激发实习社工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实习社工的沟通能力、理解与同感的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分析和总结能力在不断提升。刘战老师认为实习的过程也体现了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和投入感的提高。

在指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理论学习是否扎实是校外老师最为看重的,也是他们再三强调的。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韦海涛老师再三强调,大学课程理论性强,打好理论基础是必须的。李越老师如此比喻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是要和实践接轨的,没有理论,就是漫无目的地行走。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中游刃有余地运用。” 潘云红也强调,打好理论基础,储备自已的专业知识,才能为以后的工作夯实地基。

强化校企双方深入合作,让“1”出彩

今年是学校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1”的第二年,连续指导两届学生的校外教师也对学校“3+1”人才培养模式中“1”的效果进行了深入思考。

陈江北老师说,学生实习情况好不好,不仅在于学生自己是否努力,也在于企业和学校之间不断的磨合,企业要不断发展来吸优秀的人才,学校也要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培育学生的技能,不与企业脱节,才能达到互利互惠的良好局面。他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只有交流沟通后学校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制定教学计划时才会有明确目标,这样进行针对性培养后的人才就避免了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刘战老师说,学校与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合作,让学生在融入社会之前,跟着专业的人士得到的经验,将为他们步入社会打下基础。他建议,学校让学生学习之前,可专业人士来校园做指导讲座,便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实习环境。

 

采访实录

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校外指导教师:李越(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李越老师说道:“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是要和实践接轨的,没有理论,就是漫无目的地行走。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中游刃有余地运用。但是每个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不一样,我们作为导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帮助与指导,在实践中我们会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李越老师主要是带学生学习实验技术,其中包括生物学、细胞培养、免疫学,李老师认为“3+1”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能更深刻地学到学校学不到的技术,并且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学生迟早都是要就业的,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更早地进入社会,更快地融入社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有至关重要的帮助,此外,校外实习也可以促近就业。”

李越老师说道:“因为考研的同学没法全心在企业学习,而作为企业指导老师,既然学生们来了,就应该尽职尽责去教会他们一些东西,这样感觉就似乎很矛盾,也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我建议学校能否提前做好调查工作,考研的同学是不是可以不要外出参加这种实践呢,并且建议完善学生请假制度,保障学生的安全。”(傅子莹)

  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校外指导教师:齐鹏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

学校实行了“3+1”人才培养模式后,我校学生在大四有机会到校外进行专业实习,更早一步接触了社会。
    来自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助理齐鹏老师是我校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校外指导老师。齐老师肯定了对我校同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表扬了同学们在实习过程中认真踏实、积极好学的态度。齐老师也指出,同学们在实习开始阶段对研发工作还不熟悉,这一方面反映出本科学习阶段在参与动手实验还不够,所以在实习之初,实习基地会给同学们一段适应的时间。齐鹏老师指导学生课外实践的具体方法是“一带一”做课题实验,例如采血、免疫、仪器分析、分子生物学等实验。由于学校内的部分仪器缺少,在实习中老师会让同学多接触一些不熟识的实验仪器。
    作为校外实习指导老师,齐鹏接触过两年的实习学生,他认为“3+1”人才培养模式对本科生的学习是有利的,大学生在毕业前没有过多地接触社会,这一年的实习可以充分地帮助同学们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是考研还是工作,从而确定自己是否喜欢从事科研工作性质。“我十分理解现在大四学生,我也从那个阶段过来的,清楚此时的同学们会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判断不出自己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3+1’模式中的‘1’对同学们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机会,它既让同学们从心理上更加贴近社会心态,又可以促使大家毕业后快速地适应自己的工作。”齐老师建议参与‘1’实践的同学们“多动手、多看文献、勤思考,科研成果基于前瞻性的思路和精确的实验数据。” (采写/学生记者:高铭)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校外指导教师:韦海涛(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为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校外实习指导教师,韦海涛带领动科学院学生开展校外实习,他认为大学课程理论性强,打好理论基础是必须的,但仅掌握课业内容只能让学生从表面接触知识,并不能融会贯通。并且实际检测方法、技术发展一直在不断更新,导致书本内容与实践有一定的脱节,这一点有待提高。

在韦海涛老师看来,我校实习的学生基础都很扎实,态度认真,有学习的欲望,适应能力很强,表现十分出色。一般学生都是在实验室检测,老师的工作就是教会学生各种仪器的使用,说明各种检验方法,有时也会带领他们去参观养殖场,到现场感受动物养殖环境。

“我发现最终选择这个行业的人并不多,但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的日子里可以打心底里喜欢这个行业,也希望实习的日子能够交给他们技能,同时带给他们快乐。”

经济管理学院校外指导教师:陈江北(用友软件公司)

与学校合作十多年来,从以前的短时间的实习到现在“3+1”人才培养模式,明显觉得现在的模式更适合学生适应工作岗位、提高工作能力。毕竟学生从单一接受知识到熟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消化和锻炼。

他说,由于高校课程设置的局限性,课堂上着重教授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企业实习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两个不同维度。所以在掌握知识后,如何把知识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大部分高校都面临一个情况,就是缺少工作技能、工作方法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在实习的时候,不知如何去做,因为缺乏工作方法,所以学生常常不能很快适应手中的工作。

我校学生分配在用友软件公司的许多岗位上,每个岗位都有各自的工作特点。指导老师们除了言传身教外,还尽量整理提炼出一套方法,让同学们消化吸收,增强处理事务的能力。这些举措不仅使学生能尽快胜任本岗位工作,同时对于提高企业的效率也非常有帮助。

学生实习情况好不好,不仅在于学生自己是否努力,也在于企业和学校之间不断的磨合,企业要不断发展来吸优秀的人才,学校也要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培育学生的技能,不与企业脱节,才能达到互利互惠的良好局面。

说到对未来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1”的实习实践有什么意见或建议的时候。他说还是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只有交流沟通后学校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制定教学计划时才会有明确目标,这样进行针对性培养后的人才就避免了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同时学校也要不断关注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心理状态,及时疏导和调解。这样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在专业和心理素质上都过硬,也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采写/学生记者:刘正) 

园林学院校外指导教师:孟令秋(希尔顿酒店)

孟令秋作为校外实习指导老师,接触过两年的实习学生,她会充分考虑同学对工作岗位的意向来进行职位的分配,让同学们充分发挥其所能。

孟令秋认为“3+1”人才培养模式很成功,这一点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同学们将校内所学指导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使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运用。

说到对未来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1”的实习实践有什么意见或建议的时候。她说希望实习时间更长一些,达到6-8月会更有助于学生毕业后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同时酒店为学生指派导师进行深入辅导。(采写/学生记者:蒋晓彤)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校外指导教师:潘云红(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潘经理是食品学院课外实习的指导老师,他认为北农实施的“3+1”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适应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丰富了学生的工作经验。

2015年,我校9名实习生走进了勤邦的研发岗位进行实习。据潘经理介绍,新到的实习生首先要进行为期一到两周的专业培训,再从简单的岗位做起,真正了解和适应企业中实验操作的严谨性。她说:“我们的操作老师称赞北京农学院的实习生态度很好,做事主动性很强,不懂就问。”现在实习生普遍经验不足,实际操作能力不到位。而形成产品的过程需要大量严谨的检测,这对刚开始接触企业的实习生是一种很大考验和难关。

潘经理在采访中多次提及态度的重要性,此外,她建议学生一定要在校园中打好理论基础,储备自已的专业知识,才能为以后的工作夯实地基。(采写/学生记者:于浩晴)

文法学院校外指导教师:刘战(东城助人社会工作事务所)

刘战是文法学院社工专业校外指导老师,在她带领的实习生中,有两个是我校学生,她认为我校学生的理论专业课设置十分切合实践,两名同学表现也非常优秀。

刘战老师认为,督导老师若是在“优势视角”下引导实习学生,他们之间所形成的平等、信任、合作的关系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优势视野下的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每个人能力的发展都会给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带来无限的资源。

刘战老师说,她自己本着利他主义价值观来指导学生实习,引导实习社工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运用询问辅导计划的方法,激发实习社工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实习社工的沟通能力、理解与同感的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分析和总结能力在不断提升。刘战老师认为实习的过程也体现了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和投入感的提高。

   当提到未来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一年实习实践时,刘站老师表明与企业合作当然好,这样就省去了很大部分不必要的时间,还可以让学生融入社会,跟着专业的人士们得到的经验和进步将会更多更大,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但是,老师还强调了,作为实习生就进入企业难免会遇到麻烦,学生自身也会不太适应,所以如果学校能在实习之前能找企业的专业人士来校园做做讲座进行指导也是不错的。(采写/学生记者:晋祎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