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中国青年报】不老屯的不了情

时间:2013-11-01 作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浏览:

   

 

    2010年7月,团北京市委书记会选定北京市密云县不老屯镇陈家峪村开展“帮村扶户”活动,号召机关干部深入基层俯身为民,轮流派干部到村里驻点。3年来,从北京城区至密云水库北岸山区的155公里路,团北京市委机关和直属单位干部往来频繁,这些城里的团干部也和不老屯镇结下了一段不了情。

    团干部撸起袖子种蘑养鸡

    仲秋的山区,正是核桃、栗子、山楂成熟的时节,团北京市委机关党委副书记李海娟最近几乎每个月都要来个两三回,她惦记着村里农民林果销售的情况:“今年栗子收购价格不高,我们联系了一家大型粮油公司,带他们先到山里看看这里栗子的品质,好谈价钱。”

    这次与李海娟同行的团干部张扬,去年在陈家峪村驻点4个月,一段时间没来,盼着见见村里的老朋友。

    进村后,两个人刚下车,就有村民过来,拉着他们到家里坐坐。

    不老屯镇位于密云县的最北端,陈家峪村又是镇上最靠北的村子,几乎全是山地。作为北京水源重点保护区,这里没有任何工业,村民基本上靠看山护林维持生计,收入来源单一,生活较贫困。青壮年多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孩子。

    团北京市委对该村帮扶活动刚开始时,主要以“输血”为主,团市委各个党团支部与村内25户贫困户结成了“对子”,在党团日到村里慰问,募集款物帮助村里经济困难的学生,还捐资15万元建起了村民图书室。

    2011年,团市委决定改变帮扶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经过挂职干部周密调研,他们决定发挥这个地方的地理优势,种植营养价值和价格都比较高的栗树蘑。他们通过捐款和集资募集了40万元,买了10万个菌棒,动员村民在村里唯一一块平地上种植。

    起初,由于缺乏经验,收成只有1万多斤。之后又投入3万元,买了烘干设备,但因为设备操作不熟练,干蘑菇产出率不高。这些都没有让团干部们灰心,他们决定来年再种。但这时,村民出现了不同意见,有人明确表示不愿再种。经过商议,团干部们转变了原来的合作社形式,让愿意继续种植的农户进行联合承包。

    “我愿意继续种,我相信他们能干成。”村民杨俊明没有犹豫,和另外4家凑钱买了两万根菌棒继续种。他和张扬也在那个时候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当时,北京农学院的青年教师张国庆和张扬一起驻点挂职,他是团市委专门选派的食用菌种植专家。张国庆到村里后,先是给村民上课,再到地里演示指导。为找到这个地方种蘑的最佳温度和湿度,张国庆和张扬经常半夜起来,到地里插上温度和湿度计,五六点钟再起来记录数据。4月山里晚上的气温还非常低,两个人穿上羽绒服,也经常冻得哆哆嗦嗦。

    “不仅是温度、湿度,菌棒埋多深,什么时候浇水,哪个时间掀帘子通风,甚至是风朝哪个方向吹,都要按照规定和测试的结果来执行。”张扬说。以前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张扬,现在说起种蘑菇俨然已是行家里手,“给蘑菇浇水,不能直接浇,要用喷雾器喷,不同阶段,要用不同的喷头……”

    在张国庆手把手的指导下,2012年,栗树蘑的种植成功了,不仅出菇时间比以前提前一个半月,产出率也比第一年提高了好几倍,两万个菌棒收了7000多斤鲜蘑。

    之后,团市委又联系销路,还向餐饮界的青联委员推荐这些优质、无污染的蘑菇,最后卖出了10万多元。

    像张扬这样挂职的干部先后有10个人,挂职期间,这些来自团市委系统、高校团干部和企业系统团干部不仅学会了种植蘑菇,知道林果的价格,还能说出产蛋周期、产蛋率、鸡苗质量这些养鸡的门道。

    2011年,团市委筹集到120万元创立柴鸡养殖青年创业就业专项基金,镇里配套40万元,建起了20栋鸡舍(每栋1200只鸡),实行水电设施统一设计统一管理,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村民按每年5000元标准进行承包。

    团市委还联系了一家生态农业公司全程指导参与,建立了公司回农户的模式:公司提供鸡苗——村民饲养柴鸡——柴鸡下蛋换取饲料——柴鸡长成——公司回收。

    有了保障,农户有了收益,积极性也高了起来。张立东是承包户之一,今年的鸡蛋和鸡苗已经由公司回收,明年二三月,他准备再多投入一些。

    整合资源探索文化扶贫路

    今年国庆长假,不老屯镇史庄子村的郭志东、陈淑云夫妇着实忙了几天,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拨从北京城区以及天津、河北等地来的游客,有些客人还是去年来这儿住过的回头客。

    “原来我们村都是石头房子,街上破破烂烂的,到处鸡屎羊粪。2009年村里统一盖起了旅游农家院,团市委的干部来了又给我们联系著名饭店的大厨培训做‘不老养生宴’,现在我们这儿名气可大了。”郭志东说,“过去只会种地、捡栗子,哪赚过这个钱呀!我们打心眼里感谢这些年轻人。”

    经济产业项目稳定下来后,团市委把重点转向文化帮扶,范围也从最初的陈家峪一个村,面向不老屯全镇。

    不老屯的得名源于美丽的“不老”神话传说,这里空气清新,自然环境优美,高寿老人比例很高。如何让不老屯被更多人知晓,团市委推出了“妙招”。

    去年6月15日,“不老养生宴美食节”在不老屯镇史庄子村举办。团市委邀请了全聚德餐饮集团的两名青年特级厨师来给民俗户手把手传授制作佳肴技艺。他们以不老屯本地食材为原料,将特色饮食与“不老”文化巧妙融合,推出了包括“不老炖吊子”、“黄土坎鲜榨贡梨汁”、“西坨古木栗芽摊鸡蛋”等菜品,“一村一品”让26个村都有自己的民俗特色养生美食。在接下来的“不老屯民俗旅游文化节”上,团市委又邀请了眉州东坡餐饮集团的8名青年特级厨师来给村民培训美食烹饪。此外,团北京市委还联合密云县旅游局、团密云县委共同举办了不老屯云峰山薰衣草节等活动。

    如今,一排排依山而建、标准统一的农家院,吸引了大量游客。挂职干部还帮史庄子村成立了“不老山水民俗旅游合作社”,统一农家院住宿和餐饮价格。参与旅游接待的村民从最初的6户一下子上升到32户,好几家已经创出了自己的品牌。

    “谁家回头客多,我们奖励。谁家菜做得好吃,我们也奖励。”史庄子村党支部书记郭瑞环说,“要是村里有WIFI就更好了,能留住更多的年轻游客。”而这件事,团市委正在积极协调。

    “你把村民当亲人,他们就会把你当亲人”

    “团市委把‘帮村扶户’作为团干部走进老百姓中、面对面开展工作的难得机会,鼓励团干部实打实地去做建鸡舍、插蘑菇棒这些细碎、具体的事。”团北京市委书记常宇说,“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团干部的韧劲。” 

    常宇曾多次到不老屯实地调研,和村民一起下地劳动。他觉得团干部应该真正走进基层群众,了解并参与党政中心工作,而“帮村扶户”则能让团干部打开基层工作的窗户。

    现在,团北京市委的“帮村扶户”已从陈家峪扩大到史庄子村,又在穆家峪建了北京国际青年营,不仅实现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延伸,还以此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共青团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安陆春是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的青年干部,曾在不老屯挂职将近半年,他把去不老屯叫“回去”。挂职结束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回去过好几次,其中有团市委组织的活动,还有一次是和当时一起挂职的李喆回村里看望村民,“那里的村民特别朴实,处久了就是朋友和亲戚。”

    安陆春和李喆在村里挂职时,正值冬、春季节,山里非常冷,村民看他俩为了种蘑菇和建养鸡场的事,每天都往外跑看现场、做调研,很过意不去,谁家要是做了好吃的,总要来叫他们去吃饭。可是按照帮扶纪律,他们不能在任何一户吃饭,于是他们就自己带上杯子茶叶,到村民家里坐上一会儿。

    有了这份情意,安陆春想各种办法为村民服务。2012年妇女节前夕,他利用自己曾在团市委社区部工作的社会资源,联系了首都儿研所、密云县医院、密云县中医院的医疗志愿者到不老屯镇,为这里的妇女儿童免费义诊。

    谈起挂职的收获,安陆春觉得太多了:“到村里驻点,工作方法和模式都和以前的大不一样,怎么和村民沟通,怎么和村干部拧成一股绳,都是在磕磕碰碰中学到的。基层工作看似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把这些小事做好了,就是为群众服务好了。”

    为将对不老屯镇的帮扶常态化、制度化,团市委在陈家峪村成立起了“帮村扶户”活动基地暨北京市青年志愿服务实训基地,作为“帮村扶户”活动的农村根据地。现在,这里已成为机关干部入村帮扶与青年志愿者开展社会实践的联络站与主阵地。

    同时,在团北京市委机关办公地——奥运大厦的1708室建起了不老屯镇陈家峪村“帮村扶户”联络站,作为“帮村扶户”活动的城市根据地。不老屯镇的相关领导和陈家峪村委班子成员都曾到这里来“办公”。

    3年来,团市委共有86批次1200余人次进村开展帮扶工作,选派6批10名团干部驻村专职开展工作,共为陈家峪村注入帮扶资金316万余元。目前,“帮村扶户”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模式:即选定1个村作为帮扶对象,在团市委机关和陈家峪村建立两个工作联络站,制定3年工作规划,形成捐资助学、栗树蘑种植、柴鸡养殖和旅游开发4大帮扶项目,结成25个党团支部与贫困户的“1+1”扶户对子。随着帮扶工作的深入,团市委将通过文化帮扶的形式,将帮扶对象扩展到全镇村民。

    那些挂职锻炼过的年轻干部,已经把自己当成不老屯的一员。张国庆已经结束挂职一年多,但还是不定期到村里进行技术指导,谁在种蘑时遇到问题都可以随时给他打电话。

张扬说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忘了这个地方:“你把村民当亲人,他们就会把你当亲人。”

本报记者李新玲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0月14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