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学院师生利用假期开展农技推广、指导 ——
在乡村振兴“大课堂”中育才
本报记者 施剑松
■躬行乡村 赋能振兴
一场寒潮下来,同一个大棚、同一种作物,有没有农业科技“保驾护航”一目了然。日前,在北京农学院(以下简称“北农”)位于北京昌平区崔村镇南庄营村的科技小院,学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院长段留生教授带领团队教师现场指导田间作业的果农,传授番茄种植技术并进行示范。
“在农业科技工作者眼里,没有假期只有农时。”段留生说。作为一所北京市属农林院校,仅今年寒假,北农就有数十个教师团队、数百名教师深入“三农”一线、走入田间地头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指导和培训。
今年,北农在南庄营村的番茄种植大棚里示范运用了段留生教授团队研发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经历了北京突如其来的寒潮,使用了调节剂的番茄长势良好。“有没有农学院专家指导真是不一样。”跟学院合作的果农说。
作为北农的科技小院基地,学校的研究生每周都会到实验大棚里记录作物生长情况,并协助果农进行大棚管理。北农研究生深入大棚,在拿到了一线一手科研数据的同时,也极大减轻了果农的劳动负担。
而在北京延庆区韩郝庄村,这里绿色有机草莓产量由此前的亩产不足4000斤增加到超过9000斤。收入翻番的果农喜笑颜开:“感谢北农的老师和同学们,让我们尝到了科技的甜头。”这几年,北农教师把研究生课堂搬到了农民的果园里,将草莓、葡萄等特色小浆果的引种选育、绿色栽培等现代农业科技送到田间地头,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走到田间地头,将课堂所学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的学习方式确实事半功倍。”一名参与实践的研究生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农党委聚焦“教育强国、北农何为”“农业强国、北农何为”这一重要时代课题,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科学谋划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
段留生说:“我们希望师生将书本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田间地头练就过硬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近年来,北农通过建设乡村振兴“大课堂”、搭建乡村振兴“大平台”、汇聚乡村振兴“大师资”,开好讲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在服务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学校坚持以乡村振兴“大事业”聚才、用才、成就人才,通过开展农业科技“揭榜挂帅”机制、农业推广教授聘任机制,组织开展“红色1+1”师生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对接共建,参与“百师进百村”“人才京郊行”行动等,组织广大教师把“大思政课”开在田间地头,讲给学生听、做给学生看、带着学生干。学校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高程达教授带领一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组建平谷“生态桥”团队,开展桃枝废弃物转化有机肥技术集成与示范,使桃农化肥使用量减少三分之一以上,每亩地为农民节省开支2000元。学校申报的师生服务乡村振兴案例连续3次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连续两届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此外,北农创新开展多元制递进式“3+1”人才培养模式,专门拿出1年时间组织全体学生走出校园,在田间地头、场站基地、农业企业等“大课堂”中进行“摔打磨炼”,厚植“三农”情怀,增强实践本领。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决赛中,北农学生申报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等一批取材于田间地头火热实践的作品获奖66项,取得历史性突破。
段留生表示,这几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本科生涉农专业行业内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北农要扎扎实实做到“把论文写在京华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
在乡村振兴“大课堂”中育才 _光明网 (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