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文明校园|北京农学院:由粉煤灰引发的生态扶贫“阵地战”

时间:2020-12-23 作者: 来源: 浏览:


12月22日下午,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主办的“唱响新时代青春之歌——2020年首都文明校园创建故事分享会”在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举办。党委书记杨军出席分享会并为参会中学生送上寄语:“希望你们未来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会上,我校王顺利、张丽萍老师分享了北京农学院科研团队治理粉煤灰、改善环境,将污染源变废为宝,通过创建“阵地战”模式用科技助推京津冀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讲述人:北京农学院科研团队骨干王顺利】

大家好,我是北京农学院的一名教师,我叫王顺利。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故事和我们的每一口呼吸有关。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这是一座容纳2000多万吨粉煤灰的尾矿库,它的坐标在河北承德市区西南的滦平县凡西营村,站在库边放眼望去,黑压压的粉煤灰填满了山峦间的空隙。粉煤灰库表面寸草不生,一刮风,煤灰漫天飞扬,一下雨,可能会渗漏、流失,而1公里外,就是为承德9个县和天津供水的滦河。它成了周边地区诟病多年却无可奈何的污染源,由于紧邻北京,这座粉煤库也间接影响着北京、天津的空气质量和水质。说到这里,您是不是觉得呼吸都有些不顺畅了!如何解决粉煤灰带来的污染?当地政府和企业尝试过很多方法但都收效甚微。

2015年,他们慕名找到了我们团队的带头人刘克锋教授。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粉煤灰库和满眼焦急的政府干部、企业负责人,已经退休的刘老师说:“我试试。”我们都知道,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是“我们全力以赴”。果真,这一试,就是五年。

刘老师果断提出采用屋顶绿化技术,尝试在粉煤灰表面种植物。我们开始满怀热情地研究粉煤灰的成分,试种各种耐旱、耐碱植物。每天抱着莫大的希望种下一批小苗,但看着一批批小苗过不了几天就蔫头耷脑,我们渐渐灰心起来,甚至怀疑自己所做的一切根本就是无用功。

在试种了二十多种植物都失败后,有一天,刘老师说:“要不,咱们试试新疆红柳吧!”说实话,我们当时并没有抱多大希望,可一周后,粉煤灰上的红柳苗竟长出了新叶芽!我们兴高采烈地把第一批红柳种在库区上,当宝贝一样不断监测生长数据,真的像养育小婴儿一样又精心又忐忑。2017年,第一批红柳苗在凡西营扎下根,每次在库区,都要跳着走,一边走一边提醒后边的人:“绕着点,绕着点,千万别踩了。”

2019年,凡西营800亩粉煤灰库,都已经红柳成林,放眼望去,一片绿洲。最高的红柳已有一人多高,再去库区,都要拿一根长木棍扒开红柳枝条开路。今年,我们陆续在红柳林里看到野猪等多种野生动物的脚印,生态环境日渐向好,真正达到了尾矿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效果。

治理粉煤灰,污染源变废为宝的科技成果得到了转化,也推动了承德和北农的合作逐步升级。2017年至2018年,学校先后与承德市农林科学院、承德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汇集优势科技资源,精准对接,服务于承德市生态资源环境持续提升和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演讲人 张丽萍老师】

因为治理粉煤灰库,承德变成了北京农学院科技转化的 “阵地”。以此为契机,学校也找到了有“北农特色”的主战场:以社会服务为靶点,依托教授工作站、农业农村部华北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立跨学科服务团队,把科研成果直接用在实际中。

有了主战场,北京农学院社会服务的“阵地”远不止承德,还有北京的平谷。

在被誉为“中国大桃生产第一区”的北京平谷,近20万亩桃林每年为市民提供香甜的“平谷仙桃”和赏心悦目的“十里桃花”,人们在品美味、赏美景的时候,很难想到,桃林每年还会产生15万吨桃枝废弃物,成了当地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平谷养殖业每年产生的粪便,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不利影响。平谷区提出“生态桥”理念,解决农业环境污染的难题。

2018年起,平谷区政府与北京农学院签署战略协议,我校高程达教授等十余名专家组成生态桥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技术研究。这一做法打破传统由科研主导的团队合作模式,变为利用农学院现有科研技术,用项目做支撑,跨学科为社会提供全产业链服务。这是一种“阵地战”的新模式,它有一个“鱼和熊掌都要兼得”的目标:既要助力大桃经济,还要发展循环农业;废弃物不仅要处理,还能变成宝。

高程达提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生态平衡原则,将桃枝做成有机肥再返回桃园。团队老师查阅大量资料后想打退堂鼓,他说:“老高,做不了,这是个‘世界难题’。”原来,桃树枝木质素和纤维素很高,想做有机肥并不容易。高程达却说:“平谷有需求,再难也要做。”他把牛羊鸡的粪便引入桃枝发酵中,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成功研发出桃枝有机肥,一举两得,同时解决了平谷桃枝废弃物利用和养殖业粪污处理的两大问题。

如今,桃农剪下的桃枝都舍不得扔,他们可以用一斤桃枝换一斤有机肥,每户每年平均可节省两三千元化肥钱。三年来,平谷14万吨桃枝变成了有机肥,环境变好了,施了桃枝有机肥的大桃,不仅产量增了一成,桃子也更大、更甜了。

无论是“变废为宝”,还是“点枝成金”“变粪为肥”,都只是北农教师在“阵地战”中用科技助推京津冀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面向“十四五”规划,我们将继续打造乡村振兴“北农新模式”,利用阵地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全力服务好京津冀,让青山绿水蓝天成为大国首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