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在这春耕春管关键期,学校师生抢抓农时,用脚步丈量大地、以劳动铸就荣光,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助农活动、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耕读教育和劳动教育,以科技为笔、以实践为墨,诠释劳动精神,体现实干担当。
田间地头解难题
北京农学院植物健康研究院教师来到北京朝来农艺园,针对园区中设施蔬菜及草莓出现的病虫害问题,进行精准“把脉”。团队实地调查了番茄、黄瓜、西葫芦、草莓等果蔬出现的问题,研判园区存在根结线虫病、白粉病、病毒病、潜叶蛾等病虫害,同时围绕病虫害的诊断方法、发生规律、治疗措施及防止扩散措施做了详细讲解,并逐一开出“药方子”。园区技术人员高兴地说:“这样的技术指导,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及时解决了蔬菜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园艺教师第一党支部与园艺研究生第一党支部的师生们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深入昌平区、顺义区等地果园,针对当地苹果种植面临的实际问题,开展专业的技术服务。师生们实地调研了鲜果花期冻害情况,针对花期冻后恢复、大风后如何加强果园管理、春季果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提高果园管理等方面为农户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得到了农户的高度认可和好评,为保障当地苹果的产量和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邢宇、刘阳、王建文等老师奔赴怀柔区渤海镇、桥梓镇,密云区大城子镇、高岭镇,延庆区四海镇以及朝阳区孙河乡等地,对板栗、郎枣、樱桃、桃等果树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栽培技术指导。老师们不仅现场为农户答疑解惑,还分享了先进的种植理念和管理方法,帮助农户提升果树种植水平。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郝敬虹老师深入昌平金惠农农业合作社,为甜瓜生产提供专业指导。在合作社的甜瓜种植基地,郝敬红仔细查看了甜瓜的生长情况,针对甜瓜的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与合作社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她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提出了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案,帮助合作社提高甜瓜的产量和品质。

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任争光老师先后深入门头沟区京白梨产区军庄镇孟悟村和王平镇韭园村开展梨树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围绕梨树病虫害识别诊断与绿色防控技术等内容进行讲解,结合实际案例为果农答疑解惑,送去“及时雨”。


经济管理学院曹暕老师带领团队师生深入昌平区、延庆区开展蔬菜产业调研。团队走访了多家农业合作社和种植基地,通过田间观察和农户访谈,系统摸排了当地蔬菜种植现状。调研中,学生们不仅收集了宝贵的一手数据,更深刻体会到农业科技转化的重要性。曹暕表示,团队将持续跟踪服务,为当地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贡献智慧。

产业发展增活力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园艺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师生赴延庆区四海镇海子口村开展支部对接活动,针对当地板栗产业面临树体老化、病虫害严重等种植管理难题进行实地调研与技术指导,党支部书记刘阳提出品种更新、土壤改良等系统性方案,并现场示范了品种配套的省力化栽培管理技术,整体提高板栗生产效率,促进技术推广与规模化种植,推动建设标准化示范园,为延庆板栗产业转型升级注入科技动力。


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黄体冉、杨明峰老师带领北京延庆浆果科技小院的团队师生赴延庆艺园绿泽农场实践基地和昌平区巨昌水利工程有限公司开展软枣猕猴桃种植技术专项指导活动,并在现场为农户演示规范操作:“根系覆土厚度应控制在5-8厘米,过深会抑制呼吸作用,引发烂根。”老师一边说着一边扒开土层,用手比划示意合理深度,指导农户进行改良。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广新型栽培技术,不仅让农户掌握了标准化育苗技术,更让研究生们深刻体会到农业科技的落地,既需要实验室里的数据支撑,也离不开田间地头的“手感”与“经验”。

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系主任杨博琼带领团队师生深入房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为园区内多家重点企业量身打造品牌宣传短视频,通过“影像+科技+传播”的创新模式,助力企业突破传统销售瓶颈,打通“田间地头”到“消费终端”的数字化链路,形成“政府引导+高校赋能+企业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累计拍摄短视频60余条,一个月内播放量超1.3万次,推动“原味一号西红柿”“空中草莓”等特色产品走向更广市场。

经济管理学院农经系教师党支部及研究生党支部师生团队在支部书记赵海燕和周蒙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云南洱海农村一线,围绕“市场因素驱动下科技小院农技推广模式优化路径”开展农户和企业调研,就科技小院技术推广、全产业链运营、市场销售、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等进行了深度访谈和交流,为农户和企业答疑解惑。


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刘笑冰老师、工商管理专业桂琳老师带领研究生团队驻点北京密云蔬菜种植科技小院,开展“定制型基质”栽培试验,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同时联动蚯蚓粪基质基地,探索低碳循环农业模式,为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市场化推广奠定基础。

农耕教育蕴新机
五一前夕,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高程达老师、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刘悦萍老师带领寅洞村科技小院师生在平谷区刘家店镇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二年级900余名师生开展耕读研学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沉浸式的农业知识学习体验。刘悦萍在生态桥园区为学生们讲解“桃园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知识,高程达在丫吉农场精心指导学生们学习了“桃园整地作畦”的专业技能。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实验学校四年级300余名师生到我校开展劳动实践研学活动。我校教师以“童心探农趣,科技润青苗”为主题,通过四个特色鲜明的实践课程模块,为小学生搭建起连接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科技的认知桥梁。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农学系副教授赵波为同学们讲授“二十四节气里的农耕智慧”主题课堂,以北京地区春日的野菜为引,引导孩子们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农业密码;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操控移动机器人完成作物巡检任务,在实践中感受科技赋能农业的无限可能;杨瑞老师在智能连栋温室向学生们讲授水肥一体化系统的运行原理,并指导学生们亲手种植多肉植物;同学们还在国家大学科技园成果展厅了解了从实验室到餐桌的科技转化,让学生读懂“一粒种子的旅程”。通过这些生动的教学场景,把农业科技知识变成了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智慧。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北农人将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实干创先年”为抓手,继续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深入一线支农扶农,为首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北农智慧和北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