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下午,“‘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信仰行”之先进人物面对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百姓宣讲报告会在我校图书馆报告厅举行,260余名师生代表现场聆听榜样人物故事,感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伟力,同上一堂鲜活生动的“大思政课”。

报告会上,六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宣讲员用鲜活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情讲述了他们在各自领域以匠心守护文脉传承,用创新激活传统基因,让悠久厚重的历史文脉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故事。

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相声演员、“北京市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武宾讲述了坚守艺术初心、始终为人民创作的艺术历程,分享了“你与人民有多近、人民与你就有多亲”的感悟,表示将继续创作“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作品,为百姓送去欢乐、与百姓共享艺术魅力。

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演员李炟橙讲述了自己成为皮影戏演员的逐梦故事。她从小怀揣舞台梦,从云南奔赴北京,跟随师傅刻苦练习皮影操纵技巧,钻研皮影表演、唱腔和雕刻技艺,让皮影艺术走进大学校园,并与高校合作创作外语版皮影戏,让非遗文化走向更大的舞台,让更多国家感受皮影独具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闪电般的艺术”。

北京环卫集团职工、被广大网民誉为颐和园里“扫地僧”的张旭讲述了自己从一名普通环卫工人成长为古建文化传播者的成长历程。他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颐和园历史与建筑知识,凭借对颐和园建筑群的专业讲解走红网络。“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张旭表示,将继续以“文化传播者”的身份,在平凡岗位上通过多元形式传播中国古建文化,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第四代传承人赵义强讲述了他不忘传承责任,组建一支33人的三地运河号子表演队,既保留原生态的船工号子韵味,又适应现代舞台表演需求,代代传承运河文化的船工号子的故事。他现场表演的船工号子引发阵阵掌声。

北京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级非遗《傅氏幻术》代表性传承人傅琰东讲述了传承中国传统魔术、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创作具有独特风格的魔术,让中国魔术符号闪耀世界的故事。他表示,傅氏幻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发展。“魔术的精华是创作,不能一成不变。只有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融合当代元素,艺术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北京大北照相有限公司摄影师贺柏音分享了他在工作中成长的故事。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北照相馆的摄影师,贺柏音参与了党的百年华诞、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拍摄,在师父劳模奉献精神的感染下,他直面各种挑战困难,成功完成任务,从学徒成长为国家发展的记录者。他表示将继续用镜头定格伟大时代,记录华彩篇章。


从欢乐无限的相声到魔幻的魔术奥秘,从颐和园的“扫地僧”到大运河畔的号子声,从照片背后的故事到皮影戏法的华彩瞬间,六位宣讲员声情并茂地分享了个人与文化事业结下的不解之缘,展现了文化守护者们在时代传承与文脉延续中的生动光芒。
同学们纷纷表示,每一位百姓宣讲团成员的讲述都生动感人、叩击心灵。他们用自身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也激励大家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投身文化强国建设。
经济管理学院田源同学表示,宣讲员们以自身“小故事”折射“大时代”,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文化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坚守。作为北农学子,将在守护与创新中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成为具有文化底蕴的新农人,为文化强国、农业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园林学院吕畅同学说,相声演员武宾坚持“贴近人民生活”的创作理念,皮影艺人李炟橙通过努力让传统技艺走向世界,颐和园“扫地僧”张旭以通俗语言向游客讲解历史……作为农林学子,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以脚步丈量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园林背后的历史脉络,梳理古典园林中的哲学思想和营造技艺,让园林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态课堂。

作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参与高校,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深度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和育人工作,积极参与“‘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信仰行、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书香行7大类活动,大力营造主题鲜明、特色彰显、格调高雅、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持续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文化条件,为首都建设教育强国首善之区贡献“北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