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学校现代园艺学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们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不断完善都市型现代园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团队每一位教师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诠释“培根铸魂育人才”的分量——

育人:“课堂在田间,师者在身边”
2024年春天,现代园艺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领学生深入昌平科技小院的地被植物试验田。出发前,有学生小声嘀咕:“田埂上能上什么课?”可一下车,他们就看到团队带头人——学校党委副书记、院长段留生裤脚沾着泥,正蹲在委陵菜旁娓娓道来:“现在是关键生长期,数据错一天,苗子就差一截。”那天,学生们没听到“大道理”,却懂得了原来讲台可以是晒烫的田埂,课本也能是会呼吸的植株;师者不仅是课堂上的讲授者,更是弯下腰、沾着泥,和土地“对话”的引领者和同行者。

到“田间课堂”上课,是团队坚持多年的育人传统。教授、副教授全部为本科生授课,每门课都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团队创新“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试验站-社会实践”五级联动培养模式,2024年共带领86支实践队、600余名师生深入田间,把“大思政课”上成了“行走的教科书”。

科研:“把论文写进果农的笑容里”
2023年,团队青年教师秦晓晓在真顺村遇到果农张大爷蹲在荒废的苹果园叹气:“套袋太苦,娃不让干;不套袋,苹果卖不上价……”那一刻,她想起团队教师常说的“科研温度”——论文不该躺在期刊里,要帮农民直起腰。

团队立刻着手攻关“苹果免套袋技术”,为了准确测量数据,师生在接近40摄氏度的果园里一蹲就是一天。学生小周抹把汗笑道:“秦老师,咱这是给苹果‘敷面膜’啊!”团队将研发出的“苹果面膜”——液态生物膜喷在果面,形成会“呼吸”的保护膜。

新技术试用成功,张大爷举着又大又甜的红苹果喊:“这苹果比套袋的更大更甜!”更骄傲的是从配方调试到田间示范,学生们发表了高水平论文,更在大爷的感谢里领悟出“科研的价值是让农民的笑纹多过皱纹”。

近年来,团队的科研越发“接地气”,保鲜减损技术让北京相关企业减损达20%,地被植物持绿期延长7-10天;团队荣获梁希林业科技进步奖、北京市农业推广奖等10余项大奖,授权专利25项,发表论文27篇。

社会服务:“学生的脚下有泥,心里才有光”
“得把‘智慧农业’和‘生态观光’融进规划,让老果树结新果。”团队老师有感而发。园子里,学生们量行距、记土壤湿度,热火朝天开展老旧果园改造工作;“病枝得剪,反光膜铺这儿,桃子上色才匀。”在平谷,曹庆芹和张卿老师在大桃基地指导修剪;韩莹琰老师打造生菜梯田,助力汛后恢复生产;段留生春节前带领团队师生去草莓基地教“抗冷助转色”技术,让果农受益颇深……这样的场景,在团队的10个科技小院、9个博士农场里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实践育人不是带学生‘走一圈’,是让他们在泥土里扎根。”这些年,学生们的笔记本中写满了“农民土话”,朋友圈晒得最多的是“试验田分蘖率达标”。有学生放弃外企去了河北农企,有学生读研专攻“北方果树抗逆”,有学生成了科技小院“常驻人员”。同学们说:“现在懂了,蹲过的田垄、测过的数据,都是给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从团队的“田间课堂”到“苹果面膜”等多项技术的研发推广,再到学生扎根田野的选择,现代园艺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用“师者弯下的腰、学生磨出的茧、农民绽放的笑”诠释“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团队将聚焦农业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厚植学生爱农情怀,练就学生兴农本领,带领学生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将兴农之志转化为强农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