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北京农学院组织520余支团队、3000余名师生奔赴祖国各地乡村振兴一线开展支农扶农社会实践。师生团队深入“三农”一线、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开展支农扶农活动,把技术服务送到农户心坎上,把论文写在广袤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收获里,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注入鲜活的青春动能与科技力量。
“南果北种”结硕果
我校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浆果科技小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在黄体冉、杨明峰老师带领下,走进延庆区张山营镇韩郝庄村,开展一系列农业技术帮扶工作,通过“南果北种”“草莓育苗”“软枣猕猴桃种植”等项目,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
在“南果北种”示范区,团队成员俯下身子,手托着果实,从种苗选择、栽培技术到病虫害防治及夏季降温等方面展开,向村民讲解柚子种植要点和注意事项,遇到村民疑惑的地方,还会现场示范操作,确保大家听得懂、学得会。

在草莓育苗资源圃,师生们仔细查看每一株母株的生长情况,针对育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方案:“要根据草莓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合理搭配氮、磷、钾等肥料,同时注重补充微量元素,以增强草莓苗的抗逆性。这样育出的苗才壮实,后期结果才多;病虫害防治上要优先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少用化学农药,既环保又能保证种苗安全。”果农们拿着本子认真记录,时不时提问互动,田间满是热烈的学习氛围。

团队根据软枣猕猴桃的生长习性,为村民规划了适宜的种植区域,并手把手地教村民如何进行苗木定植,包括挖穴、施肥、苗木扶正、填土、浇水等一系列操作流程。师生还向村民详细介绍了软枣猕猴桃的后期管理要点,如修剪、搭架、疏花疏果等技术,以提高软枣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

为林下菌菇“护航”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园艺教师第一党支部“菌林共舞 绿动未来”暑期实践团暑期多次赴昌平区、海淀区开展暑期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为当地林下食用菌种植提供专业技术指导。
北京市食用菌产业体系珍稀食用菌岗位专家、团队负责人张国庆教授带领实践团成员深入田间地头,通过菌床剖面检测、病虫害调查等方式开展精准技术指导。针对长裙竹荪生长状况,团队建议采取杂草覆盖保湿、糖醋水诱杀等绿色防控措施;针对正值采收管理期的猪肚菇,师生现场指导工人及时采收,并示范转潮期管理的技术要点。

在昌平区流村镇谷氏农业专业合作社林下食用菌种植区,实践团重点考察了竹荪采收现状。得益于前期精准的水分调控和绿色防控措施,采用稻草覆盖技术的竹荪生长稳健、陆续开伞,目前正值最佳采收期。“采收时要特别注意保持竹荪形态完整和色泽洁白,这样才能保证商品价值。”指导教师张国庆教授现场示范了长裙竹荪采收的注意事项,强调要把握最佳采收时机,确保产品品质。


针对即将开展的大球盖菇林下种植项目,实践团从原料配比、播种时间、播畦尺寸等方面提出具体技术建议。实践团还围绕“林下经济与农文旅融合发展”主题与基地负责人展开深入交流,策划观光体验、科普教育、亲子DIY等系列特色活动方案,为园区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提供了新思路。依托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项目,团队将持续为全市生产基地提供“一对一”技术支持和应急服务,为首都“大食物”供给安全保驾护航。
云南板栗产区的“北农方案”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栗花香”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我校秦岭教授驻云南专家工作站。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玉溪市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易门县林业草原局及易门县板栗协会的专家展开深度研讨,围绕云南板栗省力化栽培管理技术创新、品种科学布局优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核心产业问题深入交流,并系统对比南北方板栗主栽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与经济性状。

云南省作为我国板栗成熟期最早的产区,板栗年产量达20多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56%,在全国板栗产业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我校选育的国审板栗良种“京暑红”因成熟期早、品质优良,深受当地栗农认可与青睐。在板栗示范园现场,实践团采集引种的北方品种“京暑红”“燕山早丰”的果实样本及土壤样品,通过后续实验室数据分析,深入探究主栽品种在南北方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结果习性和品质差异,为板栗的引种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板栗产业链中游加工环节的痛点问题,实践团走访楚雄州大姚县重点板栗加工企业——大姚彝丽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针对企业在板栗全产业链中存在技术研发水平较低、产品同质化和附加值低、板栗增产提效关键技术不完善等产业问题进行交流与对接。实践团结合学科优势与科研成果,初步提出涵盖板栗加工工艺改良、产品创新开发、省力化栽培管理技术应用的“北农方案”,为后续校企深度合作、助力云南板栗产业提质增效奠定坚实基础。
助力“原味一号”西红柿品牌升级
经济管理学院刘笑冰教授带领的“超能陆战队”暑期实践团扎根密云区焦家坞村,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原味一号”西红柿开展品牌提升行动。
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既当采摘工又当研究员,记录不同采摘方式对保鲜期的影响,并针对消费者、种植户、经销商三类群体开展分层精准调研,通过问卷摸清消费者对价格与品质的期待。走进大棚与种植户深度交流病虫害防治的难题,跟随经销商了解市场偏好与渠道拓展策略。
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实践团队迅速启动“原味一号”品牌形象系统升级。全新品牌LOGO以“密云山水”为自然背景,融入西红柿轮廓,强化原产地辨识度;包装采用环保材质,推出500g家庭装与2.5kg餐饮装两种规格,主视觉突出“密云水库滋养”的核心卖点。此外,团队还创意开发了西红柿元素主题环保袋、冰箱贴等周边产品,通过多元载体深化品牌记忆。

在种植技术优化环节,团队对比测试了三种基质配方,最终发现椰糠混合蚯蚓粪的基质在保水性与果实糖度方面表现最优。目前,该配方已在焦家坞村小范围推广试用,为西红柿品质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从市场数据指导品牌设计方向,到销售端反馈反哺种植端优化,团队成员在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中深切体会到:品牌化需要一手牵着消费趋势,一脚踩着田间地头。实践形成的一手资料为“原味一号”后续市场拓展奠定基础,也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未来,团队将持续跟踪基质改良效果与包装市场反馈,推动实践成果转化为长效产业动能。
从京郊到祖国大地,北农师生暑期持续奔走在乡村振兴第一线。他们将始终牢记强农兴农使命,以专业知识为笔,以实干精神为墨,将学科专业优势和知农爱农的热情转化为实际举措,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北农智慧”和“北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