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89名北京农学院师生参与现场合唱,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姿态,圆满完成任务。
自5月以来,89名北农师生坚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连续奋战的优良作风,将精益求精的理念注入每一次训练和排练。当国家重大活动的号召传来,他们中既有初入职场却主动推迟婚期的青年教师,也有轻伤不下“火线”的坚强学子;既有退伍不褪色的“老兵”队员,更有默默坚守、用热饭暖水提供坚实保障的后勤员工。每个人都以行动为笔,以信念为墨,将理想信念融入使命担当,用信仰与奉献、热爱与坚持,共上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大思政课”,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实践中焕发鲜活力量。
从学生到老师他们在重大活动中锤炼本领
合唱团中有两位去年入职的年轻老师,都有多次参与重大活动保障的经历。他们将学生时代参与重大活动的收获带到此次工作中,精益求精完成每一次组织和训练。
梁燕是团委美育中心教师,学生时代她曾参与过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和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今年5月份接到国家大型活动通知时,她第一时间提交了申请,通过层层筛选最终成为此次广场合唱中的一员,并担任领队老师、集散指挥长,为了保障任务顺利完成,她主动将婚期从7月推迟了10月。“生逢其时,使命在肩。当个人安排和重大活动冲突时,没什么可犹豫的。”她这样说道。


准备活动的4个月里,她舍小家、为大家,无论是指导排练,还是信息统筹,抑或是搬运物资的路上,总能看到她的身影,同学们说:“燕子老师瘦小的身躯里,蕴含着满满的正能量。”作为学校重大活动临时团支部的支部书记,她带领同学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主题文艺活动,引导同学们多角度、多形式、多维度地了解红色历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她更加明晰了一名青年教师的责任和担当,更深刻地理解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深刻含义。“何其有幸,生于华夏。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我将把此次参与重大活动的经历转化为今后工作的强大动力,为学校人才培养贡献更多力量。”梁燕坚定地说。
张之凯是一名辅导员。2019年,还是大二学生的他,就以学生队列教官的身份参与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肩负起14方阵17中队的队列训练任务。那段日子,他与队员们一同迎着仲夏热浪、深夜出发、彻夜排练,在无数个挥汗如雨的日子里凝聚团队力量。他们曾在瓢泼大雨中紧紧相拥、互相打气,也曾在晨曦微凉的长安街上反复调整步伐、打磨细节,最终以整齐划一、斗志昂扬的姿态圆满完成了天安门前的光荣展演。

如今,张之凯作为合唱团的一名带队老师,他既要完成高强度的合唱排练任务,更要悉心关照每一位同学的后勤保障和心理状态。他善于调动团队积极性,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把每一位队员都视为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替补队员因角色调整而产生的心理波动,他主动开展一对一谈心谈话,耐心倾听、真诚宽慰、积极鼓励,引导他们认识到“每一个位置都是发光的位置”,做好自己就是对集体最大的贡献。

从台前到幕后,从训练到陪伴,张之凯始终以“守护者”的姿态,默默为学生们撑起一把温暖而坚定的伞。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高校辅导员的使命与责任,也将参与重大活动中凝聚和激发的强大力量,传递给新一代北农青年。“我将积极教育引导学生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锤炼服务社会的过硬本领,让抗战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有事找老兵!”合唱团里“螺丝钉”精神在闪光
“有事找老兵!”这句在合唱团流传的话,是7名退役士兵——史立国、孙一炜、戚凯铭、杨锦、阿卜杜开赛尔·艾尼瓦尔、车志富、陆世杰——用行动赢得的认可。当迷彩服换成演出服,钢枪变话筒,但“冲锋的姿态”“螺丝钉的坚守”,让7颗“老兵心”在集体中闪光——兵的本色,从不在军装,而在扛事的肩膀、担当的脊梁。
史立国总把“能扛事、肯吃苦”挂在嘴边。接到任务时,他主动请缨带队,合唱时反复打磨声部,体能训练中帮助掉队同学加训,搬运物资、接待专家事事冲锋在前,被老师称为“得力助手”。新兵连拉练时班长那句“当兵的骨头就得在磨砺里长硬”成了他鼓舞队友的灯塔:“训练的苦,都是磨硬骨头的磨刀石。”

孙一炜曾因替补身份辗转难眠,想起班长对他说过:“军营里没有小角色,只有不可或缺的螺丝钉。”休息时蹲角落默记歌词,手指在膝盖打节拍如攥钢枪。当同学突发疾病,他顶替上场,歌声里竟有军号般的穿透力,“变的是装备,不变的是肩上的责任”。


戚凯铭曾经参与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当时他以广场志愿者身份与担任安保的父亲并肩作战,疫情期间严守纪律、坚守岗位,虽然没有现场观看大会盛况,但远处传来的朗诵与歌声就让他热血沸腾。2025年,能够再一次参与重大活动,作为广场合唱团成员站在天安门广场放声高歌,更让他坚定了“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青春担当映初心 以行动诠释青年使命
广大北农青年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责任担当。谢帛峰、马静、贾青云便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他们以热忱与坚持,在重大活动中贡献青春力量,书写动人故事。
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谢帛峰是学校混声合唱团团长。他在此次重大活动中主动承担后勤保障工作,风雨无阻带领同学接送搬运物资。他积极参与团日活动,以《烽火虽远警钟长鸣》为题,用“向前看!向前进!”激励同学铭记历史、奋发向前。“此次活动锻炼了我的组织与表达能力,我将携赤子之心,紧跟组织前进,继续为学校、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谢帛峰坚定地表示。

马静是宁夏教育扶贫政策受益者,也是一名预备党员。在训练期间,她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尽显责任担当。作为学院负责组长,她尽职尽责协助老师处理各项事务,主动与有情绪波动的同学沟通,维系团队凝聚力。她白天上课、夜晚排练,即便面临就业升学压力,仍优先参与活动。她深感“党员的担当体现在细节中”,并立志要用知识服务家乡与人民,在基层践行初心使命,书写青年担当。
贾青云在初二时就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群众游行活动,历经三个月的艰苦训练,圆满完成献礼任务。六年后的今天,再次参与重大活动的他倍感荣幸,经过训练他从“声乐小白”成长为能准确演唱且传递情感的参与者。第一次合练时3000人齐唱的震撼场景,让他更深刻体会到民族精神的力量,并表示会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以青春之我,奉献青春之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轻伤不下“火线”青春血性显担当
在参与重大活动的训练筹备中,三位同学以坚守诠释担当,用行动书写轻伤不下“火线”的青春故事,让初心在细节里闪光。
赵华硕在训练的第一个月意外伤及左膝关节,面对“手术缺席”或“保守治疗”的选择,他坚定表示“绝不因伤病缺席”。走得慢,那就提前出发,累了,就停下来歇一会儿,他始终以高标准完成训练,并完美完成任务。这份执着让他获得火线入团资格,团徽加身的瞬间,也让他更懂青年使命需用行动践行。


张博文训练中不慎崴脚,即便医生建议静养,他仍拄着拐杖准时到场。从基础动作练习到全流程合排,他始终保持标准姿态,拄拐上下车的身影成为训练场的温暖注脚。“排练是集体的事,我不能掉队”,简单话语里,是对集体荣誉的珍视。


轩扬在合练时出现右脚踝疼痛与中暑症状,头晕乏力中仍攥紧拳头跟上节奏,生怕影响团队。之后又染上病毒性感冒,初愈后身体虚弱的他依旧咬牙加入体能训练,主动调整姿势减轻脚伤负担。他坦言,支撑自己的是“不让大家努力打折扣”的信念,这段经历也让他明白,带着责任前行才是成长。


三位学子的故事将当代青年的担当具象化——是困境前的不退缩,是集体中的不缺位,更是用坚守绘就的青春底色。
暖心护航勤保障点滴服务显担当
重大活动期间,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虽不在聚光灯下,也不直接参与展示,却用热气腾腾的饭菜和贴心温馨的服务传递着最质朴的关怀与力量。这就是学校后勤基建处的员工们。他们为89名参与重大活动的师生精准提供餐饮、住宿、洗浴全链条保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以师生为本的服务宗旨。学校食堂量身定制了多套营养菜谱,确保每餐荤素搭配、粗细结合,为师生补充能量。同时推出特设窗口、自助餐、精致盒饭等多样供餐形式,适配活动的不同节奏。从下午两点到凌晨两点,食堂师傅们任劳任怨,用锅勺碰撞的声响,将关爱融入热乎饭菜,一句“必须让孩子们吃好”、“孩子们在为集体拼搏,我们累点不算啥”朴素话语,尽显责任与温情。



学生排练经常至深夜,但无论多晚,宿舍楼下总有宿管老师等候的身影,值班室的灯光成为深夜归途中最安心的指引。同时,后勤基建处专门调整供水时段,保障温热的水流始终流淌,让学生们洗去疲惫、养足精神。此次重大活动的保障工作,不仅是一次任务的完成,更是一次初心与责任的淬炼。
114天的时光或许短暂,却足以让爱国主义从课本上的文字,变成北农师生心中滚烫的信念与脚下坚定的行动。当天安门广场上的歌声落下,这份经历早已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大家纷纷表示,要让伟大抗战精神在传承中熠熠生辉,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实践中落地生根,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为首都建设教育强国首善之区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北农力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