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第41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引导教师以实际行动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特推出“铸魂强师 躬耕筑梦 ”专题报道,全面展示广大教师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教育情怀和精神风貌,团结凝聚教师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实践。
教育事业的薪火相传,离不开一代代教师的接力与耕耘,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老教师倾囊相授,青年教师虚心学习,在日复一日的指导与陪伴中,他们共同写下青蓝相继、薪火相传的教育接力新答卷。一起来听青年教师讲述他们和“导师”的故事。
王聪:“王老师说,一粒种子落地,一朵百合绽放”

2020年,在全校庆祝第36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上,新教师王聪向王文和老师行拜师礼。“那一刻台下掌声如潮,我深深感受到学校对青年教师的支持与关爱。”王聪笑着说。
王聪负责的“植物学实验室”年均承担3700余人次课程,内容学术性较强,王聪苦苦思索如何把课讲得更有吸引力。“王文和老师敏锐察觉我的困境,指导我创立‘双轨三模块’实践体系,将传统实验课升级为‘雨课堂+显微互动’‘网络慕课+数字切片+数字标本’的沉浸式体验。深夜的教研室,他陪我一遍遍调试互动课件;清晨的实验室,他示范如何用一句幽默比喻化解知识难点,当学生留言‘植物课居然这么有趣’,我终于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蜕变。”

初入山林实习时,见王文和老师蹲在路边收集野百合的花粉。他目光沉静:“我国有世界最丰富的百合资源,但好品种太少,育种就像老农耕田,要一步步走”。从此王聪也踏上这条“慢路”:酷暑里杂交测试,寒冬中观察抗性。当有人质疑“你这么瘦弱能种地吗?有啥前途?”王文和把锄头递给王聪:“力气不在胳膊,在心上,”王文和毫无保留传授百合家系与方法,带她拜会前辈与国际同行。“现在我的眼睛也已成识别百合的‘扫描仪’,瞄一眼便知品系性状,迄今已获国际登录百合新品种16个。”王聪自豪地说。
如今,当王聪带着学生重返山林,年轻面孔围着她问身旁的百合时,她也会像王文和老师一样,俯身细心解答。“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教育的传承,原是这般‘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的旅程。一粒种子落地,一朵百合绽放,我相信,师道精神就在这默默耕耘中生生不息!”
李虎臣:“安东尼·比斯利教授的严谨塑造了我的科研底色”

作为我校特聘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安东尼·比斯利的学生,李虎臣至今难忘他讲授生物技术实验课的场景,即便用试剂盒提取DNA的方法已经普及,安东尼·比斯利仍坚持从原始步骤讲起,耐心讲授基本原理。“在我进行博士论文研究时,实验需将15万个2毫米的根切成3段,我觉得几乎不可能完成,是他的亲自示范让我勇敢迈出第一步。当我完成5万个切根,和他讨论能否因客观条件限制只做一次重复,他严肃回应:‘重复性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科学和谬论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他的鼓励下,我前后通过45万次刀切、60万次镊子抓取完成了实验。这份数据成为我发表于植物学顶刊论文的基石,这次经历更让我体验“凤凰涅槃”般的成长。”李虎臣说,正是安东尼·比斯利的严谨负责塑造了自己的科研底色。

如今,作为与安东尼·比斯利共事的青年教师,李虎臣深受其教学科研理念的熏陶,并努力将其付诸实践。在教学方面,他秉持他注重基础、循序渐进的理念,精心设计课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索基因的奥秘。在科研领域,他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严格保证重复次数,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他和同事在根系微生物提升园艺植物抗逆研究中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我将继续在安东尼·比斯利的指导下,脚踏实地在教育和科研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辜负老师的谆谆教诲。”
任俊达:“他们像扎根教育沃土的老榕树,为我们输送养分”

2019年夏,任俊达满怀憧憬成为北农的新教师。“教学初探始于疫情时期的线上课堂。面对屏幕前陌生的面孔,我感到教学方法上的欠缺,是尚巧霞教授给予我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任俊达说。
尚巧霞全程聆听课程,课后第一时间肯定与指导:“教学非单向灌溉,需如春雨潜入心田”。她鼓励任俊达以赛促教,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备战北京市“青教赛”期间,她帮任俊达逐字打磨教案,深夜连线模拟答辩,引入“病害标本实景演示”创新环节。最终,任俊达斩获一等奖及全部单项奖。

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任俊达调整了原本的科研方向,面对复杂的植物病毒,一开始他有点束手无策。“尚老师总是耐心细致地为我讲解,带我去京郊帮助果农和菜农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有一次归途中她语重心长地跟我说:‘病害长在植物身上,根子却常常扎在人疏忽的土地里。开方子要治本,不能只图表面光鲜’。”这份扎根泥土的情怀,让任俊达领悟科研与社会服务的真谛——学问的价值不在论文数量,而在能否化作田间地头的解决方案。
“入职这些年,还有很多老教师给我指导,有时候我在想,他们就像扎根教育沃土的老榕树,用盘结的根系为我们输送养分,让我们稚嫩的枝干敢向天空舒展。我会学习老师们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甘坐冷板凳’的学术精神,朝着‘四有’好老师的目标不断奋进。”任俊达坚定地说。
冯翀:“老师告诉我,真正的突破永远属于持续打磨的人”

“禹湘老师就不仅是我同门的师姐,更是我教师生涯的第一位导师,她将讲台前那份千钧责任,一点点传递到我的心中。”青年教师冯翀说,入职后为了真正“站稳讲台”,摸清学生的学情特点,他推开了禹湘“国际私法”课堂的门。那堂课拓展了他对教学的想象:禹湘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娴熟地借助“雨课堂”等智慧工具,将晦涩的法律条文与鲜活案例融会贯通。课前弹幕预热、课中实时测验、随堂案例剖析——知识如清泉流淌,而她总能敏锐捕捉到学生眼中一闪而过的困惑,用一个比喻、一则新闻甚至一句调侃点亮整个课堂。课后冯翀向禹湘请教秘诀,她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大学课堂重在启发与互动,要让学生从‘听’变成‘思’和‘问’。”这份对教学的精益求精和对学生的深切关注,为冯翀点亮了教学的一盏明灯。

“最难忘却那次申报校级教改课题,我初次撰写申报书,熬夜写就的初稿被评审意见批得‘体无完肤’,失落如乌云压顶。禹湘老师却似早有预料,邀我至办公室,她摊开评审意见,逐条细析,直指逻辑的断层、论证的不足、数据的疏漏,引导我思考如何重构框架、夯实论据、提炼价值。”冯翀说道,“她告诉我,做研究,被退稿、被质疑是常态,关键是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心和定力,持续打磨,总会找到突破点。”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冯翀那份申报书最终得以完善并成功立项,他也开启了自己的教研相长之路。
“禹湘老师总说,教育是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师者如灯,未必光芒万丈,但必始终温暖。”冯翀说,现在站上讲台,常能想起禹湘的话,“而这份如灯温暖,我已接在手中,并将传递给学生。”
魏晓峰:“教育是一场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远征”

初入职场时,学校为魏晓峰安排了李德美老师作为导师。“李老师总背着一台沉重的相机奔波于各地,硬盘里存着特别多的摄影素材。起初我以为这只是他的业余爱好——无非是些花花草草的风光记录。直到我独立承担三门课程后,才真正读懂他镜头下的深意。”
新开课程需全新设计课件,耗时数倍于正式授课,每当魏晓峰苦于素材匮乏时,李德美总成为他的“最强后援”。他的硬盘里全是葡萄产区的地貌生态、酿酒工艺的细节捕捉、葡萄病害的微观特写、酒庄管理的实践记录……这些影像成为魏晓峰课堂上最生动的教材。李德美还有几本泛黄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2001年至2025年品鉴的近十万款葡萄酒特性。李老师曾指着笔记本说:“要想不‘书到用时方恨少’,就得在日常多看多记多积累。这句话,刻进了我的教学生涯。”
李德美常悄悄坐到魏晓峰课堂教室后排听课,课后细致点评如何提问更能激发思考、哪个案例可替换成更新颖的素材。在他的指导下,魏晓峰尝试创新教学,在《酿酒葡萄原料学》中,他构建了“党建引领+线下授课+葡萄园实践+产学研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课堂延伸至乡村振兴一线。课程获评思政示范课,并斩获多项全国教学奖项。更让魏晓峰自豪的是,课程学生评价连续多年保持优秀,平均分94分以上。

“李德美老师以镜头记录知识,用脚步丈量产业,将热爱化为坚持。而他给我的最大财富,是深植于心的热爱与责任。”魏晓峰说,“我将和李老师一起用实际行动诠释好‘教育是一场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远征’的深刻含义。”
年年育桃李,岁岁吐芬芳。十位教师的故事是北京农学院校对“传帮带”的缩影,他们将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用心用情呵护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