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丰收节,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在广袤的大地上,北农师生始终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将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推广到田间地头,用科技与智慧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助力农民铺展丰收新画卷,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从科技小院到教授工作站,从博士农场到乡村振兴驿站,学校组建跨学科、全产业链社会服务团队,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的“北农样板”,在玉米、苹果、桃、板栗、浆果等十余条产业链上系统输出“北农方案”,形成“育成一个新品种、集成一套新技术、打造一个乡村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社会服务模式,北农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把论文写在京华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的承诺,有力有效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培育青贮玉米新品种,为奶业和畜牧业振兴注入动力
学校青贮玉米团队提出了我国青贮玉米的育种方向和目标,制定了青贮玉米评价体系和试验技术标准、国家青贮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青贮玉米品质分级国家标准和优质青贮玉米品种评价标准;建有国内唯一的国家青贮玉米品种测试站,主持国家和北京市的青贮玉米区域试验和品质分析。培育出“北农青贮208”“北农青贮368”等20多个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的玉米新品种,其中“北农青贮368”入选首次颁布的《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多个玉米新品种在全国多个省份春播区累计推广种植500多万亩,增产25亿公斤,增创产值7.5亿元。


板栗科技创新团队赋能板栗全产业链升级
板栗科技创新团队致力于板栗优异种质创制和产业化利用,围绕板栗新品种培育、现代果园管理、采后加工和高附加值研发等进行研究。主持板栗相关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和省部级项目多项。团队在北京市、河北省和云南省等地建设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博士农场等多元化平台,形成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的板栗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成功研发“板栗冰激凌”“板栗威士忌”等新产品,并积极推进产品转化与落地,有效提升板栗附加值。


跨学科团队综合施策,助力平谷大桃产业提质增效
学校大桃跨学科服务团队师生以“种质资源创新、绿色发展赋能、社会化服务增效”为核心导向,针对平谷大桃品种结构优化痛点,开展了100多个新品种的调研、引种与试种;并将微生物生态种植技术深度融入大桃全产业链环节。团队挖掘 200多株具有促生抗病、分解木质纤维素活性的微生物菌株,创制产业化的复合微生物菌剂3个,合成功能微生物群落10个。团队创新桃枝废弃物处理工艺,借微生物菌剂加速降解,形成“桃枝—菌剂—壤—桃树”的闭环,同时开发高附加值功能饮品,提升产业链价值;融合“地理标志+科技”打造差异化大桃品牌,助力桃产业经济效益提升2-3倍,为平谷大桃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坚实支撑。


苹果科技小院集成创新,助推果品品质提升
学校昌平区真顺村科技小院师生发挥学科专业特色,立足真顺村果业发展现状,针对果品品质不高、劳动力匮乏等问题建立了以节本、高效、省力、优质为核心的苹果富硒技术体系和苹果免袋栽培技术体系。在科技小院师生和当地农户的努力下,果园果品优质率达到70%以上,同时实现每亩地降低2000元成本。现全村苹果年产量300多万斤,年产值达550多万元,果农户均纯收入2-3万元,同时带动农民就业120余人。


浆果科技小院团队助力软枣猕猴桃产业绿色发展
学校延庆浆果科技小院师生团队聚焦特色浆果引种、繁育以及绿色种植研究,围绕软枣猕猴桃种苗繁育、绿色种植技术培训与推广全链条开展工作,团队建立了标准化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圃,保育优良品种10余个,并采用无性繁殖技术培育纯正、脱毒、健壮的优质种苗千余株,为品种改良和产业化推广奠定坚实基础。团队通过集中授课、田间课堂、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为种植户提供从园地选择到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全周期的技术培训,在延庆艺园绿泽农场、唐家堡村、水头村建立的软枣猕猴桃绿色种植示范园成为周边农户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教材”和“技术样板”,为延庆浆果产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科技动力。


以现代技术激活中华蜂产业书写“甜蜜答卷”
学校蜂业科技创新团队扎根深山,在房山区蒲洼乡以现代技术激活中华蜂产业,助力蜂农书写“甜蜜答卷”。团队培育出优势蜂种,群势增强40%、采集力提升60%,获批市级良种繁育示范基地;研发成熟蜜高产技术,使高品质成熟蜜产量提高5倍,并获得欧美双有机认证;创新推出智能蜂箱,把18个关键环节数字化;开发“认养E窝蜂”小程序,让蜂蜜销售、蜜蜂科普、亲子研学“一键直达”。团队依托“乡政府+科技小院+联合社+村集体+农户”模式,持续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蜂农增收。


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扛起强农兴农使命担当,立足都市农林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定位,持续构建都市型现代农林科技创新体系、新农科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建站连线布网”服务乡村振兴体系,不断优化社会服务模式,继续以实干实绩为首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北农智慧”和“北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