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京华大地相继迎来秋收热潮,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北农人始终牢记强农兴农使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助力农业生产的“金钥匙”,从梨果满枝的“博士农场”到豆荚饱满的怀柔大豆田,从生态循环的林下菌菇基地到备受青睐的迷你红薯种植园,北农团队以农业科技为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博士农场”结硕果 佛见喜梨迎来丰收年
近日,由学校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任争光副教授负责的博士农场,经过三年精心栽培管理,迎来“丰收年”。三年间,团队师生扎根田间地头,从梨树苗栽种之初的土壤改良、品种选育,到生长期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精准管理,他们将实验室里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种植方案,让“农业技术”变成了果树上的“累累硕果”。

任争光邀请果树专家王玉柱教授一行深入博士农场及周边种植园开展专项调研指导。专家们穿梭在梨树林间,仔细查看每一棵梨树的生长状况,针对部分梨树出现的梨果锈、果皮变黑等问题现场提出建议,并示范如何通过合理调控光照提升果实品质。同时,结合当前市场需求,为农户提供了果实分级、包装设计及线上销售渠道拓展的实用方案,助力梨果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博士农场’的丰收,是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初步成果,更是我们持续服务乡村振兴的动力。”任争光表示,将继续以农户需求为导向,深化梨树种植技术研究,完善从田间管理到市场销售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让更多农户通过科学种植实现增收致富,助力佛见喜梨成为带动地方农业发展的特色品牌。

科技赋能大豆田 怀柔桃山奏响丰收乐章
十月,怀柔区庙城镇桃山村的110亩夏播大豆陆续进入成熟期。田间地头里,科研团队和农户们抢抓晴好天气,有序开展收割作业,呈现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秋收的喜悦离不开学校豆类创新团队长达数年的科技支撑。团队在桃山村建起了特用大豆育种基地,搭建了特用大豆高标准农田,推广了“鲜食豆类轮作”“豆麦轮作”“玉麦轮作”等绿色高效模式,显著提升了当地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为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并为区域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此前,团队师生针对特用大豆在全基因组选择、大数据和设计育种等现代先进育种技术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长期开展选育高产、多抗、优质、广适的特用大豆新品种及推广示范工作,引领打造高品质、特用化的大豆以满足特定市场需求。通过“产—研—推”结合模式,开展新品种与技术的试验示范。在北京怀柔、甘肃、河北、河南、山东、黑龙江、吉林等多地建立标准化生产与示范推广基地,建设1个“北农乡村振兴驿站”、1个“科技小院”、5个“教授工作站”,以“良种+良法”技术集成为核心辐射带动种植,累计推广新品种2000余亩,指导新技术应用3500亩。

菌林共生促循环 食药用菌拓宽增收路
近日,在学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食药用菌团队的技术支持下,京郊多地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在北京市首个“公园中的科技小院”——顺义温榆河公园科技小院团队通过简易堆料处理技术,将公园内的园林废弃物转化为食用菌栽培原料,成功在林下种植出长裙竹荪、赤松茸等珍稀食用菌。采收后的菌渣还能作为优质有机肥直接还林,反哺公园植被生长,形成“废弃物—食用菌—有机肥—植物营养”的闭环系统。
“漫步在竹荪种植区,满眼都是生机。没有专家团队的指导,就没有木屑到竹荪的神奇转变。”亲历这一过程的公园职工、北农校友石鑫宇感慨道,“科技与生态的融合让城市公园在国庆期间成为独特风景线。”

与此同时,昌平区流村镇谷氏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赤松茸也迎来集中出菇期。“林下食用菌现在是我们的‘拳头产品’,大球盖菇的培养料都供不应求!”合作社负责人谷福春高兴地说。按照专家团队的建议,合作社在七月中旬堆料、八月中旬播种,精准把控时间节点,确保了“十一”黄金周顺利采收上市。

近年来,该团队依托北京市食用菌产业体系、科技小院、博士农场等平台,与顺义、平谷及昌平等多个基地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生产示范等形式,推广林下珍稀食用菌栽培模式,助力构建“林—菌—生态”融合的特色产业链。年均指导林下栽培面积达500亩,处理农林废弃物5000余吨,带动直接经济效益超过750万元,有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民增收,为首都生态涵养与资源循环利用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双赢。
“迷你红薯”大丰收 甘薯品种更新促增收
近日,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赵波副教授在房山区官道镇的家庭农场推广种植的小红薯种植成功,产量质量均达到预期。赵波从2015年开始选育小红薯这种“小而嫩”的迷你薯。“小红薯薯块小巧,适合于城市消费者的饮食习惯;薯形匀称,适合城市家庭的灶具;口味香甜,因此深受消费者喜爱。”赵波介绍道。
赵波二十年如一日扎根京郊农村,通过系统性品种更新、技术集成、模式创新与人才培训,全面实现北京市甘薯品种更新换代,推动全市甘薯良种覆盖率从不足5%提升至95%以上,亩产从1500公斤增至3000公斤带动千余农户亩均增收超5000元。他依托科技小院创新构建了“产学研推用”一体化服务体系,研发的“北京地区甘薯密植浅平栽高产技术”在全市推广应用覆盖率达80%以上,商品薯率提升至85%,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案例”,成为科技服务产业、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典范。


这个金秋,北农人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各团队围绕农业生产痛点和农户实际需求,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让丰收成果真正惠及农户,助力地方产业发展,让农业科技的“种子”在乡村振兴的土壤中茁壮成长,以实干诠释强农兴农使命,为首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北农智慧”和“北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