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我校在北农科技交流中心召开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暨北京农学院恢复招生30周年座谈会。三十年前的12月28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同意恢复和增设一批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北京农学院列入其中。

学校党委书记王慧敏、院长王有年、党委副书记罗维忠、高喜军、高东、副院长姚允聪、纪委书记朱生利,原校领导代表张挺、乔柏年、门常平、刘基厚、王淑贞,老教师代表胡锡冀、胡星池、胡明信、吴学清和各届30位校友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副院长杜晓林主持。

院长王有年向参加座谈会的老领导和各位校友汇报了学校30年来的改革发展情况,尤其是近五年取得的显著成绩。他用30年前学校建校伊始和30年后学校发展情况的两组数据,鲜明地展现出30年来学校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指出:“30年来,北京农学院与国家同发展,与时代同进步,经过几代北农人团结一致、艰苦创业,用汗水和智慧在京北大地上竖起了北京农学院的发展大旗。”
他指出,回首北京农学院30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尤其是近五年建设和发展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和正确的办学方向;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最关键的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最紧迫的是要抢抓机遇、乘势发展;最需要的是全体“北农人”的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以及广大校友、前辈的关怀、支持和帮助。最后王校长希望全体“北农人”团结起来,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高水平农林大学共同努力奋斗。并衷心希望广大校友继续对农学院的发展予以指导、关怀和帮助,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
杰出校友代表潘永杰、吴会杰、胡杰、邓洪波分别在会上做了交流发言。四位校友纷纷表示,重新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见到当年培养自己的老师,心情十分激动。30年来,母校在改革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感到非常自豪,并对母校当年的培育表示衷心感谢。四位校友分别回顾了当年母校就读、走向社会和成长成才经历,并针对母校的发展,在如何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学校知名度、校企联合等方面建言献策。




杜晓林副院长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新一届校友协会机构和人员组成建议名单。
党委书记王慧敏发表讲话。她指出,三十年来,在改革开放大旗的指引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年来,几代“北农人”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解放思想、艰苦创业,以敢为人先的气势和魄力,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和精神,推动着学校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首都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都市型农业定位为农学院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她指出,学校党委在认真研究、深入思考、研判形势的基础上,决定以1月中旬将要召开的第二次党代会为契机,明确学校的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确立学校奋斗目标,部署“六大发展战略”,建设“一个保障体系”。
王书记对“六大发展战略”和“一个保障体系”进行了解读:
一是学科引领发展战略。即是要在学科建设,尤其是农学院的特色优势学科(园艺、兽医)和主干学科(农、工、管)以及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建设水平较高、特色较强、优势突出的学科引领学校发展;
二是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即是要在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学科带头人、领军人物等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教师培养以及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上下功夫,力争使学校人才短缺现象得到扭转。
三是科研兴校发展战略。即是要在提高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尤其是在加强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上下功夫,着力提高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争取一批有分量的科研项目,获得一些高水平的国家级科研成果和奖励,为首都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技术服务。
四是质量立校发展战略。即是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尤其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性人才上下功夫。真正把教育教学工作重心从扩大规模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
五是创新北农发展战略。即是要在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在如何真正落实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上下功夫,通过改革带动发展。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做好“北墙”沿线开发。
六是国际合作发展战略。即是要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和农业强国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上下功夫。通过开展宽范围、广领域、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锻炼师资、培训干部。
“一个保障体系”,即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其政治和组织保障作用。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学校事业发展,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办学、治校、理教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王书记希望各位老领导、老前辈和广大校友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农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并表示学校也会通过校友协会这个平台,不断密切与校友之间的联系、沟通、交流、合作。
杜晓林副院长在主持会议时对广大校友深情寄语:什么都能改变——母校不能改变;即使你走到天涯海角,你的体内仍然流着母亲纯真的血液,你的心头仍然刻着母校庄严的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