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夏至农事:  
  
古人云:“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从这一天起,一年里最热的伏天就开始了。正如《礼记》所云:“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夏至后进入伏天,北方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害虫迅速滋长漫延,需加强田间管理,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  
  
夏至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夏至养生:  
  
     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应注重养阳气、调情致、补水分。  
  
  养阳气调情致补水分  
  
  养阳气:晚睡早起中午打个盹  
  
  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这天白昼最长、夜晚最短,养生保健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但同时这段时间尽管天气炎热,阴气也开始生长。在此时节,宜晚睡早起,并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年老体弱者则应早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的睡眠时间。  
  
  调情致:调整呼吸整理情绪  
  
  夏天气温高,容易使人烦躁或倦怠。若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调,对身体不利。故在炎夏,应注意调整呼吸,保持积极心态、少发火,并在意念中想像冰天雪地,以便于心静自然凉。  
  
  补水分:每天2000ml防头痛头晕  
  
  夏至时节,多数人都会有困倦乏力、头痛头晕的症状,严重者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究其原因,还是出汗过多,引起使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此时若不及时补充水分,便容易供血不足、头痛头晕。故夏季应多饮凉白开水,亦可喝些盐水,每天不得少于2000ml。  
  
  淋温水:洗掉疲劳增加抵抗力  
  
  每日温水洗澡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还能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另外,夏日炎热,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整夜吹电风扇,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夏至九九歌:  
  
  夏至后,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  
  
  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  
  
  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  
  
  七九六十三,入眠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