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北京工作]农民致富带头人——记大学生村官陈墨

时间:2011-05-10 作者:团市委 来源:农学院 浏览:
 

陈墨,男,汉族,198310月生,北京房山人,2007年毕业于北京农学院,现任大兴区庞各庄镇王家场村村主任助理、北京爱农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曾获2008年度北京市优秀大学生村官,2009年度大兴区优秀团员、大兴区创业明星和第二届“北京青年创业之星”称号。

2007年,陈墨从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系食品工程专业毕业后,选择“进村”当了一名“村官”。他所在的大兴区庞各庄镇,西瓜种植产业是村民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07年夏天,一场冰雹下来,把瓜农半年的收入砸没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个来自河北的食用菌调研员。在交谈中,对农业有知识储备的陈墨感觉种蘑菇有前途。他和胡建党决定到河北香菇产地遵化、“金针菇之乡”灵寿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又反复到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了解市场行情。“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更高”,三个月后,他们把蘑菇种植的认识变成了一份计划书,决定在王家场村进行食用菌生产试点。

 两个外来的大学生,想让祖辈种田的农民跟着自己搞种植,非常缺乏“说服力”。“我们要起到示范作用,让村民看到实效,村名才会跟着干,才能达到帮着村民富的效果。”他们先拿自己“做实验”,用全部存款和向亲朋好友借来的15万元,租下了王家场村十亩“能排能灌”的良田。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陈墨说,那时冬天室外零下十几摄氏度,两个人披着大衣,一天24小时烧菌棒,可等第一批蘑菇种出来,发现30%的菌棒受了污染;夏天大棚里40摄氏度的高温,他们自己打木头桩;送货没车、没人,每人扛着50斤的蘑菇,从大兴坐公共汽车到新发地卖货;技术设备落后,陈墨想到了向母校求助,得到了老师和专家的指导,学校为他们免费提供了一台价值4万多元的烧菌锅。

不到一年的时间,陈墨和胡建党的投资就收回来了。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纷纷参与进来。2009年,陈墨和胡建党组织成立了北京“爱农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立起了食用菌试验基地。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农户可以出资、入股,由合作社统一规范管理技术和销售环节。镇里给予他们10万元的启动资金,还将“爱农星”食用菌作为当地特产,帮助他们打开销路。现在,“爱农星”在新发地有了固定的“档口”,建立了包括实体店、餐饮合作、批发市场等多层次的销售渠道,村民人均年收入提高了3000元。

现在,除了村官,陈墨的头衔又多了合作社的理事长和公司的总经理。可他给自己的定义还是“一个愿意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大学生”。“什么企业经营者、农村致富带头人,都是为了实现办实事这个目标。”他说。

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