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宣教之窗】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揭晓 首都高校学者榜上有名

时间:2023-05-15 作者:宣教之窗 来源:宣教之窗 浏览:

扎根科研,求实创新

致力教育,深耕科普

他们

是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的杰出践行者

......

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即将到来之际,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揭晓。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嘉麒院士等10位科技工作者当选为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

“最美科技工作者”是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等六部门联合开展的学习宣传活动。自2021年起,北京市科协联合市委宣传部,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信息化局等部门遴选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深入挖掘一批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持科技为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激发科技工作者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营造科技界踔厉奋发、实干兴邦的浓厚氛围。

在10名受表彰的科技工作者中,这些来自首都高校的老师们榜上有名:

清华大学

程京,清华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9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兼任Human Mutation杂志通讯编辑、IET Nanobiotechnology杂志编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物医学工程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生物芯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发改委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

程京教授长期从事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生物技术研究,尤其在生物芯片的研究中有重要建树和创新。

北京理工大学

姚裕贵,北京理工大学杰出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物理学院院长。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7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8至2022年连续5年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2022年获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长期从事计算物理与凝聚态物理研究,共发表/接收SCI论文270余篇,包括2篇Nature、32篇PRL/X、14篇Nature子刊等,其中10篇论文引用超过500次,H指数63。主持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

姚裕贵不仅扎根科研、求实创新,而且致力教育、深耕科普,是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的杰出践行者,自2019年以来,持续组织面向社会公众的科学传播系列活动,累计受众300余万人次,牵头组织申报并获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1年,姚裕贵教授的育人故事在《中国科学报》刊发报道。

中国科学院大学

刘嘉麒,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科大博士生导师。刘嘉麒十进长白山,七上青藏高原,三入北极,两征南极,行遍祖国大地,进行过广泛的地质环境调查。他表示用脚步丈量地球,从事自然科学的人必须勇于实践,即使信息技术再发达,也离不开实践。

2021年,刘嘉麒获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李佩教学名师奖”。作为主讲老师,他在国科大开设《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火山学》、《新生代年代学》等课程,所开设的课程都与地质和火山息息相关,内容相互承接。他深耕科研教学一线近四十载,82岁的他依旧深耕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他说:“地学工作,以天地为己任,把山川作课堂,为人类谋福祉,是无比豪迈的!”除了授课之外,刘嘉麒还经常给大众做科普报告,平均每年达20-30场,报告有10余个不同内容的题目,并为一些媒体充当科学顾问。他积极参与了国家关于振兴东北(包括内蒙),新疆跨越式发展,浙江沿海及岛屿新区开发,淮河流域环境与发展,一带一路等方面的战略研究,他给予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以技术咨询与指导,大大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田宗漱,国科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有限元方法是随计算机技术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学科。随着有限元在工程上的广泛应用,传统位移元的缺点及不足日益暴露出来,可是这些多场变量有限元的数学与力学的起点高,艰涩难啃,且论述散见于浩繁文献之中,难以掌握,为此田宗漱出了有关多场变量有限元三大部近260万字前沿专著,填补了本学科空白,并使我国科学界在相关领域进入学科前沿,乃至占领制高点。田宗漱著书、工作极其认真,三本书中所涉及的成千上万的公式,每一个都经过她本人推导、验证以确保无误。她说:“写书,是我自己选定的目标,每天甘之如饴,全力奋斗是一种幸福”。“我充分品尝到奋斗带来的酸甜滋味,奋斗并不一定要开创惊天伟业,奋斗就体现在这日常的一言一行,一页一页的书稿之中”。在她身上充分显示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北京农学院

朱强,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助理、讲师。他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京西皇家园林群“三山五园”的历史文化挖掘与科普传播工作,为首都历史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在他的中英文著作《今日宜逛园——图解皇家园林美学与生活》中,首次集中呈现了12座御园、11座赐园及整个“三山五园”地区的历史格局,繁复隐秘的皇家生活与后勤管理制度也首次借助大量原创的复原图纸呈现在公众面前。朱强带领团队精确地复原出畅春园的园林边界和内外空间,并连续发表3篇具有突破性的关于空间、植物和文化的论文,填补了学术空白,也为今后畅春园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打下了学术基础。

他还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使之服务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与公众科普。他先后策划组织三山五园纪念展、颐和园博物馆大型文物展等;赴大中小学、社区、机关等开展“三山五园”专题讲座近50场,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等重要内容,讲述以“三山五园”为主题的北京历史文化,引导听众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通过新媒体宣传扩大“三山五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受邀录制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跟着书本去旅行》、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样式雷》等节目;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在这里,九零后圆了学术梦》《在图纸上修复西郊名园胜迹》;他和团队的事迹被报纸、杂志、电视台等媒体报道30余次。

https://mp.weixin.qq.com/s/RxnHoD3Z2bmwWKLl5iGQ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