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中国畜牧兽医报】破局“小散弱:中国奶业一体化的政策创新与实践突围

——对话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市家畜产业经济与政策研究岗位专家刘芳

时间:2025-07-02 作者:中国畜牧兽医报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浏览:

——对话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市家畜产业经济与政策研究岗位专家刘芳

【刘芳简介】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市家畜产业经济与政策研究岗位专家,兼任首都女教授协会北京农学院分会会长,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养猪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农经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出版《中国奶业损害预警研究》等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商务部发展成果优秀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奶业政策有一个亮眼变化,即支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一体化发展模式不仅对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为乳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日前,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市家畜产业经济与政策研究岗位专家刘芳。

记者: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此次首次明确提出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推进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这一政策调整背后体现了怎样的产业发展逻辑?如何通过主体创新破解传统奶业“小散弱”的困局?

刘芳:当前我国原奶供应已进入阶段性过剩阶段,各类乳制品的自给率整体下行,但消费端呈现“以价换量”的疲软态势,乳制品价格下降导致行业利润压缩。同时,消费者对高品质、差异化乳制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低温鲜奶、高蛋白乳品),而传统分散养殖模式难以满足标准化生产要求,需通过产业链整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质量,应对供需矛盾与质量提升的双重需求。

传统奶业中,养殖端与加工端利益分配不均,奶价波动常导致养殖户亏损。政策通过推动养殖加工一体化,让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直接参与加工环节,缩短产业链条,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增强了生产端的议价能力,强化了生产端的基础地位。

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整合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推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等模式,既符合农村产业振兴目标,又通过机械化、数字化升级(如精准饲喂、自动化挤奶)提升生产效率,顺应了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趋势。

想要破解“小散弱”困局,需要进行规模化与专业化的结合,家庭农场通过适度规模降低单位成本,保留灵活管理优势。农民合作社可集合小农户形成联合体,统一采购饲料、共享技术培训,并通过加工环节延伸提高附加值。同时政策需给予财政与金融的支持,中央一号文件配套的奶业纾困政策就为家庭农场提供资金补贴和贷款优惠。

龙头企业也要发挥带动作用,乳企与合作社建立长期合作,通过订单农业、技术输出提升养殖水平,推广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应用。

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调整,既是应对奶业供需结构矛盾的现实选择,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通过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主体创新,结合技术赋能与产业链协同,我国奶业有望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记者:当前我国奶业面临生鲜乳价格波动、养殖端利润空间压缩等问题,养殖加工一体化被视作稳定产业链利益的关键举措。这一模式在平衡养殖与加工环节利益分配、增强抗风险能力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

刘芳:通过将养殖与加工环节整合,将减少中间商环节的利润挤压。例如,山东支持奶牛场自建加工线或与中小乳企合作,直接销售巴氏奶、酸奶等高附加值产品,使养殖主体能分享加工端的利润。加工企业通过长期订单协议或参股养殖场,形成利益绑定,建立风险共担,抗风险能力得到提升。

一体化模式下,加工端可直接反馈市场需求变化至养殖端,调整生产计划,根据乳制品消费趋势动态优化奶牛存栏结构和单产水平,避免盲目扩产导致的产能过剩,供需匹配灵活性增强。同时养殖端与加工端的协同可降低物流、检测等环节成本。饲草种植、加工设备共享等资源集约化利用模式也进一步压缩综合成本。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五年强调养殖加工一体化,地方配套政策如湖北“牛十条”、山东“十条措施”等,通过补贴、贷款贴息及保险创新降低经营风险。家庭农场与合作社通过“自加工”或“代加工”模式延伸产业链。山东奶农合作社通过注册加工资质生产特色奶酪,直接对接社区消费,溢价空间达30%以上。

养殖加工一体化通过重构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强化全链条协同效应及政策创新支持,已成为我国奶业抵御周期性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其成功实践不仅依赖企业内生动力,更需政策端持续优化制度设计,形成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

记者:新疆阿图什市“企业﹢家庭农场”模式通过种养结合和冷链建设实现增收,但全国范围内家庭农场普遍面临融资难、技术弱等问题。应如何构建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此类模式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刘芳: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创新适配性的金融产品。针对家庭农场融资需求“短、频、急”的特点,推广供应链金融模式(如“企业﹢农场﹢银行”三方订单融资),依托核心企业信用为农场提供增信支持。同时,借鉴农行新疆分行的“微捷贷”“链捷贷”经验,开发基于土地经营权、农产品仓单、农机具等新型抵质押物的小额信贷产品。也可建立“政府风险补偿基金﹢银行信贷﹢保险兜底”联动机制。

推广智慧农业技术应用,通过财政补贴引导家庭农场引入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物联网监测等设备,推动生产标准化。借鉴农业农村部“生产经营直报系统”,构建家庭农场数字化档案,动态监测生产数据,为精准授信和技术指导提供依据。鼓励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家庭农场结对,提供定制化技术培训,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

推广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将土地经营权流转期限延长至10年以上,增强家庭农场长期投资信心。同步推进土地确权数据与金融系统对接,为抵押贷款提供法律保障。例如,黑龙江“智慧乡村金融服务平台”已实现土地数据共享,新疆可借鉴其经验,建立省级土地信息库。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家庭农场,按股分红,既解决土地集中难题,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将家庭农场的设施农业、冷链仓储纳入保费补贴范围;针对融资风险,可设立“家庭农场贷款贴息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贷款给予50%利息补贴。依托农业农村部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定期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动态调整支持方向。

通过上述政策体系的协同推进,既能放大阿图什市“企业﹢家庭农场”模式的示范效应,又可系统性破解全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共性问题,最终实现“科技赋能降成本、金融活水增动力、产业链条提价值”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

记者:国际上如新西兰、荷兰等奶业强国多以合作社为主导实现全产业链整合,而我国更强调家庭农场与合作社双轮驱动。这种差异化的主体选择背后有何国情考量?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本土化利益联结机制?

刘芳:中国奶业选择家庭农场与合作社双轮驱动模式,与新西兰、荷兰等奶业强国的合作社主导模式形成差异,其背后体现的是我国特殊国情与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深度适配。这一选择既植根于历史制度惯性,也反映了对农业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中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下,家庭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限制了大规模土地兼并,而新西兰、荷兰土地私有制允许合作社集中连片经营。我国户均耕地不足新西兰牧场的千分之一,家庭农场成为兼顾土地效率与制度稳定的最优解。城镇化进程中约3亿农民工的“候鸟式迁徙”,形成农业生产的代际分工:50岁以上群体占比超60%的留守农民更适应家庭经营,与合作社形成弹性互补。相较之下,荷兰合作社成员平均年龄42岁,具备全职从业条件。我国乳品消费市场呈现“巴氏奶﹢常温奶﹢奶粉”的多元结构,与新西兰出口导向型单一结构不同。

国际经验借鉴方面,菲仕兰合作社的会员持股(50%)与资本市场流通股(50%)混合制,可转化为我国“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入股﹢乳企技术资本入股”的股权合作社模式。恒天然通过“远期定价机制”将国际市场波动转化为3年期的稳定收购价,这种风险对冲思维可嫁接至我国“保险﹢期货”试点。同时,我国可以构建覆盖饲料种植、疫病防控、原奶检测的区块链溯源系统,使家庭农场的生产数据成为收益分配依据。借鉴荷兰“牛奶足迹”认证体系,对采用种养循环模式的家庭农场实施碳汇补贴。

当前我国奶业正处于从“数量扩张”向“质量跃迁”的关键转型期,家庭农场与合作社的协同发展,本质上是小农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第三次对话。未来的制度创新需在三个维度突破:建立基于物联网的柔性供应链组织,发展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混合所有制合作社,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既是对国际经验的创造性转化,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记者:养殖加工一体化需要解决加工资质、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高门槛问题。当前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在向加工端延伸时面临哪些制度性障碍?如何通过政策创新(如加工许可简化、区域品牌共建)降低转型成本?

刘芳:首先,加工资质审批复杂。现行食品加工许可制度对生产环境、设备标准、质量检测等要求较高,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因规模小、资金有限,难以满足厂房标准化建设、检验设备购置等硬性条件。其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生鲜乳及乳制品对冷链要求极高,但农村地区冷库、冷藏车等设施覆盖率低。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5年家庭农场冷链设施覆盖率不足30%,且运营成本占加工利润的40%以上,制约产品附加值提升。再次,品牌营销能力不足。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普遍缺乏品牌建设意识和市场渠道。现有政策多聚焦生产端补贴,对品牌推广、电商平台对接等支持不足,导致优质产品难以突破地域限制,陷入低价竞争。最后,土地与环保政策约束。加工厂房建设面临用地指标限制,尤其是耕地保护政策下,非农用地审批周期长、成本高。同时,环保部门对废水处理、粪污资源化等要求趋严,中小主体难以负担环保设施投入。

想要降低转型成本需要简化加工许可制度,对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初级加工实行备案制,免除复杂前置审批;对深加工产品推行“先建后验”模式,允许边生产边完善资质。鼓励县域建设“中央厨房”式加工产业园,集中提供标准化车间、检测设备和排污设施,降低主体单独投资成本。同时,强化冷链物流支持。将冷链设施纳入乡村振兴资金重点支持范围,对购置冷藏车、冷库给予50%补贴;推广内蒙古“青贮贷”模式,开发“冷链贷”专项金融产品,延长还款周期至5年。构建县域冷链物流大数据平台,整合家庭农场、合作社与第三方物流资源,实现订单集约化配送。在严守耕地红线前提下,允许家庭农场将不超过5%的承包地转为加工设施用地,或通过“点状供地”模式分散布局小型加工点。

当前家庭农场与合作社向加工端延伸的核心矛盾,在于小规模主体能力与工业化要求的错配。政策创新需以“降门槛、补短板、强协同”为主线,通过加工许可简化、区域品牌共建、冷链补贴等组合措施,将加工环节的“高门槛”转化为“高跳板”,注意强化制度执行的灵活性。

记者:新修订的灭菌乳国家标准要求禁用复原乳,倒逼企业使用生鲜乳。这一政策对家庭农场主导的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会产生哪些联动效应?是否会加剧中小主体与大型乳企的竞争矛盾?

刘芳:新国标要求灭菌乳必须使用生鲜乳,直接扩大了对优质奶源的需求。家庭农场依托中小规模养殖模式,在生鲜乳的乳蛋白、乳脂肪含量等关键指标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使其在原料供应端具备议价能力。家庭农场向加工端延伸时,面临加工资质审批复杂、冷链物流成本高等障碍,需政策配套创新,扫除障碍。禁用复原乳后,灭菌乳的“纯天然”属性凸显,为区域品牌打造提供契机。

关于中小主体与大型乳企的竞争矛盾,伊利、蒙牛等大型乳企已建立全产业链控制能力,生鲜乳自给率超60%,且拥有完善的冷链网络和品牌渠道。新国标实施后,其可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压低成本。而家庭农场在加工设备投资、检测技术等方面存在短板,可能被迫依附于乳企的代工体系,削弱议价权。当前国内原料奶价格持续走低(2024年主产区生鲜乳均价3.14元/公斤,同比下跌15.8%),大型乳企凭借资金实力可逆周期扩张牧场,而中小主体可能因加工转型成本高企退出市场。

竞争矛盾是否激化取决于政策配套力度:短期,可能加剧资源向大型乳企集中,但通过共享加工设施、区域品牌共建等政策可缓冲冲击;长期,需建立“家庭农场主导、乳企服务支撑”的新型合作关系。

未来政策应聚焦三方面:1.简化加工许可并强化技术托管;2.构建生鲜乳价格指数保险机制;3.将冷链物流纳入新基建支持范畴。唯有通过制度创新弥合规模差距,才能实现“优质奶源—高效加工—消费升级”的全产业链正向循环。

记者: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而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对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要求较高,如何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赋能﹢合作社组织”的三方协作机制,确保偏远地区家庭农场不掉队?

刘芳:政府可通过设立专项补贴、贷款贴息、保险补贴等方式降低家庭农场融资门槛。通过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向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发放补助,支持其参与合作社或企业主导的产业链项目。同时政府主导建设集中式饲草基地、冷链物流网络和奶源检测中心,降低家庭农场的运营成本。推动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为家庭农场提供精准的饲草种植指导,减少资源浪费。

龙头企业可通过技术联结机制,为家庭农场提供标准化养殖方案。引入数字化工具,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挤奶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农场可以尝试品牌赋能与市场对接,带动地方农产品品牌化,提升家庭农场产品的附加值。

合作社要通过整合家庭农场的分散资源,形成规模化养殖和统一管理,与企业签订长期订单,保障家庭农场的稳定收益,联合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合作社承担基层协调角色,如发动老党员、理事长参与政策宣讲,确保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企业支持措施精准落地。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赋能﹢合作社组织”的三方协作,偏远地区家庭农场可突破资金、技术和管理瓶颈,融入奶业现代化产业链。政府需强化政策落地与生态保障,企业需深化技术输出与利益共享,合作社需发挥资源整合与组织化服务功能,最终实现脱贫地区产业振兴与共同富裕目标。

记者:数智化技术(如智能饲喂、区块链溯源)正在重构农业产业链。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应如何借助数字化工具提升养殖加工一体化效率,并应对未来可能的消费市场变革(如个性化定制、绿色认证需求)?

刘芳:开展智能饲喂与环境监控,通过物联网设备(如智能体重测定、热成像摄像头)实时监测牲畜健康和环境参数,结合AI算法优化饲料配比和投喂时间。利用传感器监测动物体温、活动量等指标,通过机器学习预测疾病风险。应用GPS追踪和温控传感器优化运输路径,减少损耗。合作社统筹技术应用,整合家庭农场的分散资源,集中采购智能设备并分摊成本。构建区域性数智化平台,集成农资供应、金融保险、技术培训等功能。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养殖数据,作为信贷评估依据。

为每头牲畜建立唯一数字身份,记录养殖、加工、运输全流程信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湖南某家禽养殖场通过区块链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疫苗注射记录和生长环境,提升产品溢价能力。

合作社联合企业开展“认养农业﹢直播带货”,分析消费者偏好开发功能型产品(如低乳糖、高蛋白牛奶),开发小批量、定制化乳制品,并通过区块链溯源增强信任。

家庭农场和合作社需以数智化工具为核心,通过技术嵌入提升效率、合作社整合资源对接市场、绿色认证增强竞争力。政府应强化政策引导(如资金补贴、标准制定),企业需输出技术与管理能力,合作社则需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形成“技术—产业—市场”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未来,随着AI与区块链技术的深度融合,养殖加工一体化将向更智能、更可持续的方向演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中国奶业一体化的政策创新与实践突围[4]_牛羊业篇_++阳光畜牧网-畜牧养殖-动物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