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以优秀农耕文化筑牢农业强国建设的文化根基

时间:2025-08-28 作者:张鹏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浏览: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建设农业强国要立足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新征程上,我们应深刻认识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的重要意义,把握农耕文化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辩证逻辑,以系统思维推进农耕文化守正创新,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注入文化动能。

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是践行“两个结合”的实践典范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以多元一体的文明形态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与社会秩序的深刻认知。其“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应时取宜”的实践理性以及“和合共生”的治理逻辑,构成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文化基因库。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从农事节气到村规民约,农耕文化既是物质生产的技术集成,更是制度构建的伦理表达,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这种文化形态根植于土地伦理与集体实践,通过代际传承将生产经验升华为生态智慧,实现了“自然再生产”与“文化再生产”的有机统一。

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鲜活实践载体。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高度契合,“守望相助”的治理观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内在相通。在“两个结合”指引下,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体现为三重维度:一是生态维度,将传统循环农业智慧与现代绿色技术结合,构建低碳农业生产体系;二是治理维度,通过村规民约的现代转化,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乡村善治;三是价值维度,以“耕读传家”精神涵养职业农民,强化乡村振兴的主体自觉。这一过程不仅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张力,更在乡村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等领域形成实践范式,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方法论支撑。

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诸多实践典范。这些活态遗产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智慧的物化载体和资源宝库,例如,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通过“一田两用、稻鱼双收”模式,带动亩均收益大幅提升;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垂直灌溉系统构建“四素同构”生态循环模式,探索出“森林碳汇+生态农产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这些实践表明,通过对农耕文化进行基因解码与现代表达,能够有效破解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约束、产业低端化和治理碎片化等难题,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文化底蕴与创新动能,同时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样本。

农耕文化动态适应与能动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其本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系统性跃迁。农耕文化在此进程中展现出“守正创新”的辩证特质:既通过动态调适机制适应现代生产力变革需求,又以价值引领功能重构生产关系演进方向,形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互动闭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社会意识根植于社会存在并具有能动反作用。农耕文化作为社会意识范畴,既源于以土地为核心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即社会存在),又以“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和“和合共生”的治理智慧反作用于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推动物质生产与文化价值的双向赋能。

在生产力维度,农耕文化通过技术革新与制度创新实现适应性跃升。其一,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形成绿色生产力创新体系。农耕文化中“辨土肥田”“地力常新”的土壤养护理念,通过卫星遥感、智能传感器等技术转化为数字化地力监测系统,支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其二,土地制度的文化基因激活要素配置效能。三权分置改革在稳定农户权益的历史传承‌基础上,推动形成‌“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发展格局‌,既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和财产性收入,又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质增效。这种“技术—制度”协同创新,使农耕文化从经验传承升维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驱动内核。

在生产关系层面,农耕文化以生态伦理重塑现代化发展范式。农耕文化中“守望相助”“村社共治”等乡村治理传统,是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这种生产关系优化,推动形成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共进的现代化路径。

农耕文化动态适应与能动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构建起“物质—文化”双重再生产的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范式。通过推动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了文化动能向技术革新、制度创新、治理优化的转化逻辑。这种以文化为根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不仅是破解发展与保护二元对立的范式,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智慧。

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阶段。在“两个结合”指引下,立足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引,系统推进农耕文化守正创新。这一过程通过将农耕文化的生态理性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治理智慧升维为制度创新源泉,文化认同凝聚为价值共识,最终形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共进、民族性与现代性深度交融的农业强国建设路径。

转化生态智慧,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强国建设范式。人类社会发展需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物质变换。农耕文化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与新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契合,其“道法自然”的耕作伦理和“轮作休耕”的循环体系为现代绿色农业提供了理念指导。通过将传统生态智慧转化为低碳技术标准和制度设计,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向资源集约化、产业低碳化跃升。农耕文化的生态理性通过“顺天应时”的实践逻辑,指导农业生产从资源消耗型向生态友好型转型,构建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的辩证统一。

激活资源禀赋,构建农耕文化赋能的多维支撑体系。农耕文化内含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多维度价值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独特的资源禀赋。在人才维度,“耕读传家”精神通过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强化主体自觉,将乡土文化认同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科技维度,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生物技术深度融合,推动种质资源创新与绿色生产模式迭代;在资金维度,农耕文化IP通过数字化赋能形成资源集聚枢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升级。这一多维支撑体系通过文化基因的解码与重构,将农耕文化的实践智慧转化为现代生产要素,形成人才、技术、资本的协同驱动机制,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系统性动能。

创新治理机制,推进农耕文化基因与现代制度体系的耦合重构。农耕文化中的治理基因和治理逻辑通过创造性转化,形成具有韧性的制度设计,为农业强国制度创新提供了历史参照系。“家国一体”的文化认同与基层党组织引领结合,增强治理共同体的凝聚力。“村社共治”传统和“德业相劝”伦理通过融入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乡规民约的道德规训功能与法治刚性约束互补,化解乡村治理碎片化难题。这种制度耦合既传承了农耕文明的集体理性,又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治理需求,为农业强国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理响中国】以优秀农耕文化筑牢农业强国建设的文化根基--理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people.com.cn)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