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行进北京农学院,一池清水、几株睡莲,瞬间让人感受到丝丝凉意。在学校正门和行政主楼之间,一座独具匠心的迷你山水园彰显着北农独有的特色———都市型现代农林高校。
丁香路、国槐路、玉兰路、白杨路、银杏路、梧桐路、柳荫路,三横四纵,两侧美景应接不暇。1136亩的主校区内,处处是学问,处处是课堂。学校建成的百亩市场、千亩农场、万亩林场,都是学生可以任性实习实训的实践基地。
秉承“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的优良传统,北农师生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立足首都、服务三农、辐射全国,把食品安全、生态健康、农业产业发展作为终身追求。
多彩校园,打造绿色生态产业链
提起农业和林业,很多人会想到远离市区,顶着日头下地干活。但在北京朱辛庄,在北京农学院,一所具有现代化特色的高校让人体会不一样的农学院。
生物工程专业大四生沈圆圆,对学校有种难舍的情怀。早在高考填志愿前,她就在学校官网上领略了校园美景。来到学校,她更加坚定: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大学!春日各色花朵竞相绽放,夏日梧桐树荫遮蔽炙热,秋日银杏铺就黄金大道,冬日大雪塑造洁白校园。这座在她心目中安静得像个欧洲小镇的校园,培育她从青涩走向成熟,引领她在攀登学术山峰时探索着自己的道路。
农学院的美,被很多学生津津乐道。那些年在北农拍过的影视剧,也许能带你领略学校的美。很多人不知道,原来《还珠格格》中的“大明湖畔”源自北农的荷花池。陈凯歌的《霸王别姬》里杨小楼讲戏、那爷搬砖等很多戏是在北农的体育馆里取景拍摄。电视剧《新恋爱时代》、《匆匆那年》等也纷纷在北农取景。
在北农,学生接触的都是现代生活与农业的结合。300余种植物遍布校园各处,温室大棚、动物房、苗圃、科技产业园都是课堂。赏美景、看美图、尝美酒的现代生活比比皆是。在这里,能观赏植科学院学生种植的各类植物,能品尝食品科学学院学生手工制作的绿色食品和师生酿造的红酒,能看到动科学院学生饲养的各种小型犬,能欣赏园林学院学生的插花作品。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董清华介绍,在北农,学生学习和接触的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校的很多专业都结合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需要,进行了综合改革,更能适应首都城市发展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对都市型农林人才的需求。近年,北京大力发展以籽种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会展农业、设施农业、节水农业为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这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其目标是为市民提供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滋养人的胃,滋润人的心和肺。
学校教务处处长、招生办主任张喜春介绍,北农作为市属农林院校,立足于北京城乡一体化需求,构建了农、工、管、理、经、法、艺多学科支撑,覆盖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植物类、动物类、园林生态类、食品加工类、生物与信息技术类和经管文法类六大专业集群,强化服务首都都市型农业高效生产、质量安全、均衡供给、休闲观光、科技示范等特色。
来到北农,无论是兴趣使然、机缘巧合,还是一场意外,经过4年学习,北农学子会逐渐爱上这里,对生态环境多了一份社会责任,对城市农业建设也多了一份自信和自豪。
“3+1”培养,激活动感课堂
6月16日下午1时30分,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分别在两间实验室里进行一场花香弥漫的专业实训课。这是《园艺学概论》课程中观赏植物的识别和应用实验。学校为学生准备了各种观赏植物。每组学生分别挑选小组实验需要的植物。3个学时里,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园艺植物,撰写出实验报告,最后还要试着制作出一件漂亮的插花作品。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李焕荣介绍,学校“3+1”人才培养模式涵盖所有专业。本科生教育全学程用3年时间完成课堂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和教学实习),用相对完整的1年时间进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这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解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关键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在这3年的课堂教学中,学校也为学生安排了大量实践教学。
动物医学专业大一学生晋祎璠说,在北京农学院上学,最大的感触是动手实验机会特别多。她在第一学期的动物学实验课上就接触了鱼类、青蛙、蟾蜍的解剖,这学期又陆续接触了狗、牛、驴的解剖。从给实验动物解剖到小组观察动物内脏,填写实验报告,都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的。
晋祎璠的同班同学李琦在学校的名犬狗舍领养了一只可爱的喜乐蒂品种的小狗。她每周空闲时间都会带着小狗在草木葱翠的北农校园里遛遛,小狗脏了带它去洗澡,小狗病了带它去学校开办的动物医院就诊。这种难得的照顾小动物的机会,不仅培养了她未来作为一个动物医学工作者的爱心、耐心,更让她有机会以最直观的方式了解动物和动物疾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有声有色。6月16日下午,食品质量与安全大二学生韩培鑫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上担任课堂辩论比赛的反方三辩。韩培鑫介绍,这次的辩题是“是否支持立法禁止工人自愿加班”。他觉得课堂形式非常灵活新颖。
新落成的砖红色动科楼奶牛营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里,学生严淑红正在进行微生物区系实验的课题研究。在这里,她和同学可以接触到用秸秆制成新型奶牛饲料等新思想、分子营养与代谢调控的前沿成果。她介绍,学校的实验室里有不少几十万元一台的新设备,不仅面向研究生开放,也允许本科生使用。只要学生想深入研究,学校就开放学习的平台。“3+1”培养模式,让每个专业的每个课堂、每个实验、每次实习都激发出动感的能量。
科研实习创新,对接社会四部曲
动手实践能力强,是北农学子的一大特色。无论是科研、实习还是创新,他们样样精通。除了平时的实践课,学校还专门为学生规划了对接社会四部曲——实验中心、学科实验室(科研训练项目)、校内大学科技园实习和校外基地实习。
在北农,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专业课的实验、实践,掌握基本专业技能。
虽然学期即将结束,但学生的实验和实践却没有结束。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李长,这星期还在为气象学的实验做准备。6月18日,他和同学拿着专业工具进行大气象和小气候的测量。在校园各处测量室外温度和水气压力,还有针对水泥地、灌木丛等特殊地域的气象数据。6月19日,李长还到大学科技园的奶牛场、无菌猪场、温室菜地等做农业资源调查。这些有意思的课程几乎占了他课表的一半。
一般的本科生或许很难邂逅科研。但在北农,无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每个人都有做科研的机会。今年1月到9月,除了上课的时间,李长和6名同学一直在为他们的科研项目——野生红小豆资源研究做各种检测。指导老师从全国各地采集回10余种野生红小豆,学校给予1.2万元经费,学生通过考种、称重、测量氨基酸含量等步骤,得出种质资源和地域的关系。这一系列研究不仅让他们对种质分布有所了解,还为他们将来走上科研和工作岗位奏响了序曲。
百亩市场、千亩农场、万亩林场,是学校师生引以为豪的实践基地。占地11500余亩的大学科技园,也成为国内首家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综合科技示范和实践教学基地。
百亩市场里,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会计学、投资学、农林经济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学生参与产品零售、展销等多种经济贸易活动,真正接触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市场内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展销中心,拓宽视野。
千亩农场里,课堂从教室搬到科技园,在田间地头、在加工车间,有着一场场生动的现场教学课。园区内有大田作物区、果树种植区、园林树木区、园林花卉区、生态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食用菌示范区、再生能源示范区……能够满足所有专业学生的实践课。每年约有6000人次的学生到科技园上实践课程或参观体验,平均每天有20名学生在科技园上实践课程。
学校的万亩林场坐落在怀柔区天河川沟域“龙门店森林公园”休闲产业带北部,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种类颇多。几乎每一个园林、林学、风景园林等专业的学生都要来这里上几堂课,甚至参加半个学期的实习。
经过专业的实践和实习,学校“3+1”人才培养模式里的“1”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四上学期围绕专业实习,下学期围绕就业、创业实习。大学科技园里,学生注册公司38家,教师创办企业40家。33个本科专业、多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科技园和160余个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为北农学生打造了一个立体化的课堂。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1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0余项。
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北京市首农集团、北京市顺鑫农业集团等50多家单位年年上门招聘。北农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6%以上,毕业生遍布全国,为北京乃至全国的食品安全、生态健康和农业产业发展扬起了科技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