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举世瞩目的APEC 会议期间,2014年11月9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部分来华的外方政要夫人参观北京首都博物馆,并在首都博物馆戏楼内,观看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风情的《古都九韵》演出。插花花艺和茶艺配合着京剧表演,让贵宾近距离地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进行插花表演的花艺师是北京农学院副教授侯芳梅。记者专程采访了她,谈起这次难忘的经历,到现在侯芳梅仍非常激动。
多方努力尽善尽美
2014年9 月底,侯芳梅接到了《古都九韵》导演组的邀请,希望她参与演出中的插花花艺表演。能够在如此重要的舞台上表演插花,让侯芳梅既深感荣幸,又责任重大。她知道这对宣传和推动自己深爱的插花艺术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侯芳梅第一时间找到了她的花艺导师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王莲英请教。在经过和导师、中国插花花艺协会、北京插花艺术研究会领导的商讨后,大家一致认为,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插花最合适。带着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为主题的表演方案,侯芳梅参加了面试,经过多方考察,最终通过了面试。插花表演进入具体的形式、花材、造型等讨论环节。
为了完美展现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精髓,侯芳梅不断与导演组磨合,与导师、协会商议,方案几经更改。从花篮、竹筒、碗、盘、瓶等容器,到菊花、月季、百合、牡丹等花材,一一做了考虑和尝试,最终确定了采用瓶花的展示。“花器、花材的选择都要以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插花特色,且舞台展示视觉效果最好为标准。”侯芳梅解释说,“瓶花是最具中国传统插花特色的类型,高濂的《瓶花三说》、袁宏道的《瓶史》、张谦德的《瓶花谱》都是历史上很有影响的插
花专著。”
花瓶种类、材质繁多。在不同的环境里,景泰蓝、钧瓷、汝瓷、青花瓷等
不同材质瓶子的插花感觉是不一样的。钧瓷窑变效果多样,具厚重感,在阳光下非常漂亮,但侯芳梅尝试后发现,钧瓷瓶在舞台灯光下色泽过于凝重。她又开始尝试色泽较浅,在舞台灯光下色彩柔和的瓶子种类。后来导演组提出花瓶过高会遮挡表演者的问题,经过综合考虑,最终表演选择了体型较矮的青瓷鹿头尊。
花材也经过了几番选择。起初,考虑到APEC 会议在北京召开,侯芳梅想用市花月季、菊花表现北京特色。协商后,大家觉得菊花虽是广受喜爱的传统名花,但有些国家对它有禁忌。月季有青春常驻的美好寓意,但花头较小,插花用花量大,不能完全体现我国传统插花特色。大家倾向于用牡丹花,但牡丹的正常花期在春天,这时候必须使用反季节牡丹,较难获得。侯芳梅以前也用过反季节花卉,但有时花朵不是很精神。因此,前期她还考虑了用花头较大、香味较少的橘色亚洲百合做备选方案。到了2014年10 月20 号左右,侯芳梅得以进入首都博物馆演练,发现橘色百合在灯光下的表现效果不好。最终牡丹成为了正式表演用花。
除前期做的诸多准备,整个演练、彩排还要经过层层筛选,节目不断地被调整。栗战书、郭金龙等中央和北京市领导先后视察指导,多次修改和调整方案。原定25 分钟7 个节目被缩减到15分钟3 个节目,插花艺术最终以其独特的魅力,与茶艺、京剧一起被保留到最后。“传统插花最终被保留,我觉得非常幸运。大家也总结认可插花表演给人感觉很亲切,艺术魅力独特,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侯芳梅高兴地说。
雍容牡丹完美绽放
得知洛阳神州牡丹园为APEC 活动提供了500 盆反季节盆栽牡丹,侯芳梅便积极联系他们。演出前3 天,洛阳神州牡丹园的反季节牡丹到达北京,侯芳梅第一时间精心挑选了6 盆牡丹,放置在首都博物馆内凉爽、庇荫的地方进行特别养护。为了保证插花效果,展现牡丹的最佳姿态,表演当天早晨,她仔细选出姿态优美、花朵开放程度不同的花枝,剪取下来放入水中,保持花朵最鲜美的状态。“中国传统插花讲究表现植物的自然之美,整个作品用了5 枝牡丹,有含苞待放的花蕾,也有灿烂绽放的花朵,表现效果非常好。感谢洛阳神州牡丹园提供了最好的花材。”侯芳梅说。
当天的表演中,伴随着《高山流水》悠扬的古琴声,侯芳梅身着蓝色旗袍款款走上舞台,优雅娴熟地为贵宾们展示中国瓶花插花的制作过程。雍容端庄的牡丹作主花材,两枝遒劲屈曲的龙枣枝倾斜式衬托,插置于青瓷鹿头尊内,勾勒出一幅构图优美、造型丰满、高贵典雅的完美画面。借龙枣的谐音,作品命名为《龙腾呈瑞》,寓意祖国繁荣昌盛。花瓶也为作品增添了几分平安、吉祥之意。“牡丹和龙枣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插花善用木本花材、展现线条之美的精髓。小小的一件作品蕴含着深厚的意义,体现出了传统插花以花传情的韵味。”侯芳梅解释说。
表演现场,当侯芳梅拿起牡丹花时,彭丽媛一边欣赏,一边主动向身边的国际友人讲解,牡丹是中国特有的花卉,花型花色特别美,深受百姓的喜爱……第一夫人的亲切、大气一下拉近了观赏者与表演者间的距离,温柔的语调也让侯芳梅感到放松。整场表演仿佛不是一场严肃的外交活动,更像是友人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品茶、听琴、赏花。
侯芳梅表示:“插花表演得到了贵宾的赞誉和掌声。表演圆满成功是大家共同努力、付出的结果,我非常感谢各方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传统花艺再添新韵
演出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就此活动进行了报道,尽管插花表演的镜头很少且一闪而过,但对于传统插花艺术价值和地位的提升,足以让业内备感振奋。以央视报道为核心制作成的微信、微博很快在花卉、花艺圈中传开了。“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在APEC 会议期间亮相,这对花卉行业来说也是一个好兆头。”侯芳梅兴奋地说。
中国传统插花历史悠久,为了提高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国内许多花艺师都在为此做着努力。王莲英、秦魁杰两位教授带领一批花艺界人士致力于传统插花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北京插花艺术研究会、中国插花花艺协会都在积极开展传统插花技艺的整理、培训工作,举办各类培训班,出版相关教材。“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传统插花会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接受和学习。”侯芳梅说。传统插花艺术追求天人合一、自然之美,不做过多的人工雕琢,不仅美化生活,也能陶冶情操。其实插花离每个人并不远,了解基础技巧后,将随手获得的枝、叶、草随意插置,都可以成为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
中国传统插花以表演形式向世人的成功展示,也让侯芳梅感触良多。插花技巧固然重要,但花艺师的自身修养也不可或缺。柔美、婉约的花艺师用优雅专注的表演,把插花创作的美妙过程呈现给观赏者,可将插花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艺术境界。侯芳梅表示,这门综合性表演艺术涵盖了服装、道具(花器)、灯光、音乐、舞美设计等诸多元素。以前的插花培训注重传授插花技巧,对花艺师如何艺术地展现插花过程关注度还不够。为此,侯芳梅希望,今后能做更多的工作,在不断的实践中提炼和完善插花的表演程式,为普及推广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