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已成为广大青年耳熟能详的青春赞歌。近日,2025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报名通道已开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参与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北农学子,跟随他们的足迹,感受西部广袤的土地和青春炙热的温度。
黄怡静:青春赴山海 壮志在西陲
黄怡静,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24届毕业生,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称社会化评价中心。

2024年盛夏,黄怡静背起行囊,怀揣着炙热的理想,跨越四千多公里的山河,从首都北京奔赴祖国西陲的喀什。“从此,我开始用双脚丈量喀什的土地,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淬炼成金。”黄怡静说。

在黄怡静看来,扎根西部沃土,是命运馈赠的丰厚礼物。“领导、同事亦师亦友,工作中倾囊相授,生活上关怀备至,一句叮咛、一次问候,都化作我砥砺前行的力量。”在西部的日子,成长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为一次次虚心求教后的顿悟,一次次跌倒爬起后的蜕变。渐渐地,黄怡静从初出茅庐的忐忑,变得从容笃定。
黄怡静说,初入职时,接听群众咨询电话总有些手足无措。而今大多数来电她都能从容应对,“那些熬夜研读政策文件时标注的笔记、同事的指导和纠错,以及自己反复的练习,都化作职业素养的基石,都见证着青春破茧的轨迹。”
黄怡静曾担任220名地直单位干部党校培训的带班负责人。两天的封闭管理,从签到、协调到应急处理,她又一次在工作实践中经历了成长。她在工作日记中写下:“那些与培训干部的深入交流,那深夜核对流程时闪烁的星光,都在告诉我: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抵达,而是无数个‘第一次’累积的勇气。”
于黄怡静而言,西部计划是锤炼能力的成长熔炉。她说:“我在基层事务中读懂民生温度,褪去青涩书生气;于群众诉求里感知责任重量,培养同理心;在项目攻坚时磨砺专业精度,锻造大局观——这些都是珍贵的成长密钥,正重塑着我的青春。这段用青春丈量西部的岁月,终将成为我职业生涯最生动的奋斗印记。”

杨书岳:逐梦西部行 奉献正当时
杨书岳,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法学专业2024届毕业生。服务于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格日勒敖都苏木人民政府党建办公室。

对于杨书岳来说,服务于二连浩特市格日勒敖都苏木人民政府的日子里,充满了挑战与成长。

最令她难忘的经历之一,是参与组织嘎查采摘节活动。在活动筹备初期,杨书岳和同事们深入嘎查,与当地农民沟通了解农产品情况。“我深刻感受到农民们的热情与质朴,他们对活动充满期待,积极提供各种帮助,让我对活动的举办充满信心。”她负责通过网络平台直播等方式,宣传展示赛乌素嘎查的特色农产品和美丽风光。当看到当地农产品供不应求、收入大幅增加,游客络绎不绝时,她的内心满是成就感。

杨书岳说:“这段西部计划志愿者经历让我深刻了解了基层的实际情况,锻炼了我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了我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让我更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也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之日起两年内,我既能以‘项目生’身份报考机关事业单位,亦可保留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参与招录考试,并享有同等条件下的优先录取资格。”这份对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关怀,让杨书岳在基层建功立业的信念更加坚定,在服务群众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她说:“圆满完成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后,我立志将青春热血继续挥洒在基层热土。”
在西部的日子里,杨书岳渐渐理解了“基层大有可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她说:“我选择将人生坐标系锚定在西部基层——这里既是读懂中国国情的无字之书,更是淬炼工作能力的实践熔炉。我相信通过基层的历练,一定会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为更好报效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张君朔:青春赴西部 志愿谱华章
张君朔,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物联网专业2024届毕业生。服务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市东宁镇人民政府。

“决定参加西部计划,是我在人生坐标上刻下的无悔印记。”张君朔说。当了解到学长学姐躬耕在西部基层、用脚步丈量广袤大地的真实故事,那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炽热情怀,在张君朔的心中变得越发清晰而强烈。
初到东宁镇开展工作,陌生的环境让张君朔的内心充满紧张。但来自组织的关怀、同事的帮助、集体的温暖,让他很快投入到工作中。张君朔渐渐明白,所谓成长,就是让理想的根系在基层的土壤里深深扎根,用奋斗与奉献书写逐梦之旅。

工作之余,张君朔还积极投身社区组织的关爱老人活动。他与同事们围坐在老人身旁,耐心倾听他们的故事,送上暖心的问候,为老人们包饺子。“看到老人们吃着饺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我真切地感受到这份工作意义非凡,这不仅是关爱之举,更是责任的践行。”他说。
温暖的瞬间很多,张君朔记得元宵节那晚举办的烟花会,烟花照亮了整个小镇。西部计划北京项目办的老师们不辞辛劳来看望他们,让他非常感动。他说,“这些温暖的时刻,让我愈发坚定地前行,用实际行动诠释爱与责任、奉献与成长。”

“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经历,不仅锤炼了我务实高效的工作能力,更让我在走村入户的实践中读懂了中国基层。服务期满后,我将继续扎根基层,用实干践行初心,在基层广阔天地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篇章。”张君朔说。
田思思:青年当有为 西部写新篇
田思思,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专业2024届毕业生。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希依提墩乡人民政府乡村振兴办。

2024年,田思思怀揣着奉献基层的热忱与对西部广阔天地的憧憬,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自此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征程。
在与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相处中,田思思深入了解他们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从特色节日到传统手工艺,每一次促膝长谈、每一回共同劳作,都是一场文化的奇妙交融,让原本局限的文化视野豁然开朗。她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以敬畏之心对待文化差异,欣赏每一种独特文化的动人之处。
最让田思思难忘的是为学校里的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举办的那场集体生日会。烛光点亮时,孩子们的笑脸像星星一样闪烁,那一刻,她真正理解了“被需要”的幸福。“我曾以为奉献是单向付出,但在这里,我收获了孩子们最纯粹的爱与依赖,他们紧紧拉着我的手,那温热的触感和满是信任的眼神,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这份质朴的回馈,让我明白奉献从不是一场孤独的奔赴,而是心与心的交融,是双向的奔赴。这段经历激励我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把更多的光与热,带给更多需要的人。”她说。
参与西部计划中,田思思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因共同的理想汇聚于此。“记得一次志愿服务活动遇到困难,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出谋划策,最终成功解决问题。那一刻,让我坚信,只要团队携手共进,便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工作时,他们各展所长、紧密协作,将知识与智慧转化为推动西部发展的动力;生活中,他们相互扶持,分享着工作的苦与乐,在疲惫时给予彼此鼓励。“‘西部’已经逐渐从一个遥远的地理坐标,变成我心里的温暖港湾,我对未来的志愿服务之路充满期待,我愿意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挥洒青春!”
3月1日至5月10日,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可通过微信公众号“西部志愿汇”(菜单栏中的“我要报名”)或登录西部计划官方网站(http://xibu.youth.cn),在西部计划报名系统中注册报名。
西部计划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人才工程,为广大青年搭建了到西部基层施展才干、报效祖国的广阔舞台。项目实施22年来,54万余名高校毕业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高扬理想、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在2000多个县(市、区、旗)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服务兴边富民、稳边固边,为西部地区和基层发展注入青春活力和青年力量,在全社会尤其是广大青年中唱响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时代旋律。今年预计新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约5万人。西部计划设乡村教育、服务乡村建设、健康乡村、基层青年工作、乡村社会治理、卫国戍边、服务新疆、服务西藏等8个专项,90%以上服务岗位设置在乡镇及以下。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期为1至3年,服务协议一年一签。为激励志愿者服务期满继续扎根基层,国家在升学、就业、培训培养等多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