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从田间地头到国赛奖台: 一支北农跨学科团队的“挑战杯”之旅

时间:2025-11-19 作者:宣传部 来源:宣传部 浏览:

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舞台上,一支来自北京农学院的团队站上了主体赛二等奖的领奖台。他们的作品《绝境逢生:要素重组“老”资源,产业重构“新”经济——基于187个乡村的调查研究与实践落地》,不仅是一份详实的调研报告,更是一群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智慧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项目的种子,是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白音特拉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的。团队负责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王景炫还清晰记得几年前那次改变他的社会实践:“对于在城市长大的我来说,乡村是新奇的。”长途跋涉的疲惫、初到乡村的不适,甚至是与牛羊、昆虫的“亲密接触”,都成了最深刻的记忆。但当他骑着村书记的电动车走访每家每户,画出村貌图,理清收入结构时,一个想法越发坚定:“我的专业,能为这些村庄做些什么?”这幅由好奇与责任勾勒的图景,成为项目最原始的蓝图。

36AD1

从为白音特拉村脱贫车间设计logo开始,王景炫和团队成员开始关注乡村产业发展状况,以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为切入口,深入田间地头开启了广泛调研。初到乡村,团队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大量的数据让我们无处下手,”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王景炫和同伴们对乡村经济发展问题感到不知所措,“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

迷茫之际,他们向导师王亚英教授求助。王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景炫,你为什么不试试找其他专业同学一起来做这件事?”这句点拨让团队豁然开朗。在导师的引荐下,原本三个独立的小团队,最终融合成一支汇聚了风景园林、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物联网工程专业同学的跨学科团队。

团队深入田间开展调研的首个“拦路虎”便是发问卷。“有村民看不懂题目,我们需要不断充当‘翻译’的角色。”他们没有被难倒,反而创新出“聊天式问卷”,将问题融入日常唠嗑,在轻松的家长里短中,听到了最真实的声音,收获了意想不到的调研成果。跨学科的思维碰撞时有发生,队员甚至曾因数据图表对接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他们由此设立了“需求文档”机制,让沟通协作变得高效。每晚的“学术夜话”,每位成员都化身“小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本专业知识,在分享与提问中,团队同学们的知识边界不断拓展,视野越发开阔。

团队中来自经管学院的杨雪同学主要负责报告的撰写。她坦言,工作初期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准确理解和转化不同学科的专业内容。“需要将技术参数转化为经济效益分析的语言,将设计方案置于成本与可持续性的框架下评估,并将社会文化洞察融入政策建议之中。”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差异,导致初期的报告撰写不太顺利。为克服这一难题,她主动向队友学习智能技术的工作原理,把握社会文化分析的内在逻辑。“我充分发挥本专业优势,构建起报告的整体框架,将各环节成果紧密串联,并通过反复沟通确认,确保最终表述科学准确、通俗易懂。”

2D781

从今年初到深秋,11个月的备战历程充满艰辛。超百次的版本迭代、7200分钟的会议时长,彰显着他们追求极致的态度。即便在答辩前夜,他们仍在打磨,只为呈现最好的效果。

289C4

“感谢王亚英、江晶老师全程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陪伴我们度过无数个攻坚克难的深夜。从项目立意到研究方法,从数据分析到报告撰写,老师们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王景炫说。

得知获奖的瞬间,团队成员说:“这份荣光,属于团队,更属于北京农学院。学校的支持让我们得以深入187个乡村获取一手资料,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成为我们思想碰撞的基地,导师们的悉心指点让项目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扎实。”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双创教育屡获佳绩,是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搭建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高质量开放式人才培养平台的重要成果。”

1F688

“回顾这段竞赛历程,最大的收获远不止于奖项。”王景炫感慨道,“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成就感,是团队情谊在并肩作战中的升华,更是敢于挑战自我、服务家国的勇气与担当。”从竞赛“小白”到能独立完成策划、剪辑、研究的“多面手”,他和队友们在不断挑战中实现了全面成长。

团队成员纷纷表示,真正的课堂不只在校园,更在广阔的天地间。希望更多北农学子,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以赛促学、以赛增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自找苦吃”、增长才干,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以实际行动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