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11月13日举办的师生同上一堂“大思政课”暨2024-2025年度“北农榜样”主题宣讲活动现场,“北农榜样”获奖团队——“师生服务保障重大活动团队”代表梁燕老师、邹奇作同学讲述了学校90名师生参与天安门广场合唱及保障工作并圆满完成任务,将理想信念融入使命担当,用信仰与奉献、热爱与坚持共上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大思政课”的难忘经历。

作为我校参与广场合唱师生的领队,团委美育中心的梁燕已是第五次参与国家重大活动。她与88名北农师生用青春见证了祖国的繁荣盛景:“这段经历让我对‘生逢其时,使命在肩’有了最深刻的感悟。”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组建临时团支部,构建起“党委领导、专班落实、支部联动”的工作机制,始终指引和支持团队前行。


作为临时团支部书记,梁燕常常思考:怎样才能让参与此次重大活动所有同学深刻理解伟大抗战精神?她带领同学们策划了“厚植家国情怀,青春告白祖国”歌会,从精选《我和我的祖国》《歌唱祖国》这些能触动人心的经典曲目,到反复调整合唱与朗诵的衔接,每一个细节她都倾尽全力。同学们从最初的羞涩拘谨,到主动留下加练,甚至唱着唱着热泪盈眶……爱国之情已在旋律里越发炙热。

建军节前夕,梁燕组织团队师生观看电影《南京南京》,当银幕上的故事落幕,报告厅里静得只剩呼吸声,有同学红着眼眶说:“原来英雄也曾是和我们一样的年轻人。”那一刻,梁燕更加坚定要把红色的种子播撒进年轻学子的心田。后来,在她组织开展的“我心中的抗战英雄”主题征文中,有同学写下“家国是用生命守护的信仰”,梁燕说:“从同学们的字字句句中,我看到了青春与信仰碰撞出的火花。”

作为多次参加重大活动的“老兵”,梁燕深知细节决定成败,为了让大家呈现出最好的状态。她带领团队制定了最严格的训练计划。114个日夜,每周不少于6次的训练,累计超过200小时的汗水……夏日的骄阳晒黑了皮肤,却晒不退大家的热情。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赵华硕同学在训练的第一个月意外伤及左膝关节,他坚定表示“绝不因伤病缺席”。走得慢,那就提前出发,累了,就停下来歇一会儿,他始终以高标准完成训练,并圆满完成任务。
作为合唱团唯一一名研究生党员,经济管理学院刘畅在参加此次现场合唱之前,曾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环管理一线的志愿者,参与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服务保障工作,从冬奥会的首都机场志愿服务到阅兵的天安门广场合唱,这位青年志愿者的两次奔赴,恰是新时代北农青年将“小我”融入“大我”的生动注脚。

“与三千多名首都师生齐声高唱时,那声音震得耳膜发颤,可我却清晰地听见自己胸腔里‘怦怦’的回响……”梁燕老师动情地说:“未来我愿继续带领着同学们投身国家重大活动,让他们明白,青春不止有校园里的书声琅琅,更有扛在肩上的使命担当。”
“我无比自豪,在天安门广场上唱出了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的时代回响。”说起这段经历,邹奇作依然倍感激动。

2025年4月,首都40所高校陆续展开合唱团成员选拔。政治过硬、成绩优秀、身姿挺拔、嗓音清亮……每一项标准都让同学们不敢懈怠,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都倾注着北农青年对历史的缅怀与对和平的向往。

为了完成纪念大会7首歌曲的演唱,合唱团不但要训练声乐,还要训练体能。每周3公里耐力跑、100组开合跳……确保同学们在炎热的9月初能够充满感情地演绎好所有歌曲。

7月的盛夏,在阅兵村排练《保卫黄河》时,由于时长限制,原本就激昂的旋律需要进一步加快,各声部之间容易出现节奏混乱。烈日下,合唱团站得笔直,大声歌唱,满脸通红、汗如雨下,但没有人松懈,更没有人放弃。后来经过加强打击乐鼓点音量,终于实现了鼓声、号声与歌声完美融合,唱出了《保卫黄河》的磅礴气势。

9月3日零时,合唱团团员起床吃饭;半小时后,熨烫演出服;凌晨1点,开始化妆。“帮我看看衬衣后面平整吗?”“我多带了一双新鞋垫,给你穿上吧!”……激动的心情弥漫在准备间。

上午8时46分,《松花江上》的旋律响起,合唱团师生凝望人民英雄纪念碑,唱响这首曾经唤醒民族之魂的经典抗战歌曲,他们用《在太行山上》的歌声回顾八路军与太行军民英勇杀敌的场景……当和平鸽飞向天空,合唱团师生唱响《歌唱祖国》时,热泪伴着歌声从脸颊流下。
“4个月的努力,7首歌曲的深情演绎,我们在现场亲眼见证了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盛世中华。何其有幸,生于华夏,何其有幸,盛世高歌!”宣讲现场,邹奇作的声音哽咽。
生逢其时,使命在肩。北农师生将大力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投身国家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工作,以青春赴使命,以赤忱敬家国,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昂扬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