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载躬耕不辍,青贮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团队以“心有大我”的家国情怀,深耕青贮玉米育种,培育专用型青贮玉米品种20余个。其中“北农青贮368”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在近日举行的2024-2025年度“北农榜样”事迹宣讲活动现场,团队青年教师刘函讲述了青贮玉米团队用实际行动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贡献“北农力量”的故事。
在北京农学院前身河北省通县农业学校成立的1956年,新中国的南繁育种事业肇始于海南岛。从上世纪末开始,青贮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团队每年春节都坚守海南,攻坚克难,没有一年缺席。

海南是向海图强的桥头堡,也是青贮玉米团队向种图强的策源地。青贮玉米团队在张秋芝教授和潘金豹教授带领下,从1999年开始从事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工作。先后明确了评价青贮玉米品种的产量标准和品质标准,提出了产量和青贮品质并重的青贮玉米的育种目标和育种方向,制定了我国青贮玉米评价体系和审定标准,建成了全国唯一的国家青贮玉米品种测试站,投入超过1600万元。


青贮玉米团队先后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的专用型玉米品种20余个。其中,国审品种北农青贮368成功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是唯一入选的特专型青贮玉米品种。北农3651、北农851、北农861,优良青贮玉米自交系P2193、P60271先后取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2015年以来,团队育成了12个青贮玉米杂交种,其中国审品种6个。团队先后在新疆、甘肃、北京等地建立教授工作站,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面向全国多个省份的春播区累计推广种植500多万亩,亩产鲜重达到5000公斤以上,增产25亿公斤,增创产值7.5亿元,为奶业和畜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青贮玉米团队培育的国审品种“北农青贮368”,果穗长度达32厘米,国内极少有品种能够超过它;它的植株高大繁茂,叶色深绿,生物产量高,抗病抗倒性强。“北农青贮368”综合抗性突出,保证了丰产性与稳产性,已经成为国内青贮玉米的标杆品种和对照品种。

“北农青贮368”的诞生,是青贮玉米团队致力于解决国家急需的产业问题而取得的成果。多年来,团队始终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以应用场景推动理论迈向纵深,以科研项目带动学生技能提升,以科研育人,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严谨作为、主动创新的有组织科研之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三年前,刘函加入青贮玉米团队。近日,他的论文《玉米基因组三维互作的保守性与可变性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这是过去几年他对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给出的一个三维基因组学角度的潜在解释。“我下一步的目标是采用基因编辑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增加‘北农青贮368’的穗行数,使‘北农青贮368’成为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双高的自我迭代产品。”刘函坚定地说。


从“育种1.0”到“育种4.0”,青贮玉米团队所有师生,将继续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玉米产业一线需求,开展科研攻关,迎难而上,积极作为,为农业强国建设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