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魏颖教授团队在食品领域国际权威期刊Food Chemistry(中科院一区,IF=9.8)在线发表题为“Enhanced bioactivity of honeysuckle-Cassia seeds extracts through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and Bacillus subtilisco-fermentation: Impact on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nd gut microbiota”(《双菌共发酵提升金银花-决明子提取物生物活性及其对酒精性肝病与肠道菌群的影响》)的研究论文。该项创新技术为破解传统中药应用瓶颈、推动中医药高值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药理与靶点分析
团队创新设计“双菌共发酵”技术体系,通过枯草芽孢杆菌与嗜酸乳杆菌的协同作用实现双重生物增效。枯草芽孢杆菌作为“生物破壁引擎”,高效瓦解金银花-决明子致密植物组织结构,释放深层活性物质;嗜酸乳杆菌进一步发挥“生物转化器”功能,将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吸收、高活性小分子成分。该技术使关键活性成分实现突破性提升:总多糖(72.6 mg/g)、总黄酮(34.7 mg/g)、总皂苷(15.2 mg/g)含量较传统水煎法分别跃升275%、72%和62%,且无需复杂酶解或化学处理,在提升生物利用度的同时保障了工艺安全性与稳定性,为工业化应用奠定核心科学基础。

发酵前后组织结构及活性成分变化
研究发现,在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中,该发酵液展现出卓越的护肝功效。据介绍,其通过五重核心机制起效:显著修复肝功能指标、有效调控脂质代谢紊乱、大幅提升肝脏抗氧化能力、精准调节炎症反应、显著优化肠道菌群结构。肝脏病理切片显示:经发酵液干预后,受损肝脏的肝细胞排列恢复紧密规整,弥漫性的脂肪空泡与炎症细胞浸润基本消失,其修复效果媲美临床常用护肝药物水飞蓟素。

肝脏组织染色切片
该技术工艺简便、成本可控、易于规模化生产,所得发酵液不仅活性成分明确、作用机制清晰,更彻底解决了传统中药汤剂的口感体验,成功消解了令人不悦的苦涩口感,代之以清新爽口的风味特性,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适口性和市场接受度,为后续开发面向消费者的护肝健康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工艺与感官基础。
该研究由学校科研团队与宁波御坊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攻关完成。食品学院硕士研究生周梦天为论文第一作者,魏颖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团队负责人表示,将紧密围绕“落实教育强国建设纲要,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以“实干创先年”为抓手,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继续与企业紧密务实合作,推进研发护肝功能性饮品、益生菌合剂等产品,为推动中医药在食品营养健康领域焕发新生机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