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如何有效融合?北京农学院积极探索适合首都农林院校特色和人才培养需求的思政课建设路径和模式,努力打造首善标准、红色基因、北农特色的乡村振兴“大思政课”。
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为牵引
推动乡村振兴“大思政课”落实落地
北农党委站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高度谋划推进和组织实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制定《北京农学院乡村振兴“大思政课”实施方案》,构建乡村振兴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创新“1+3+N”党建引领工作模式,建立知农爱农新型人才“3+1”培养机制,组建18个适应新时代要求、体现新农科特色的研究生专项班,建设了一批科技小院、博士农场、乡村振兴驿站,近三年共组织1310支团队、1万余名师生奔赴北京所有区和京外22个省市“三农”一线开展支农扶农实践活动,广大师生在乡村振兴“大课堂”中“摸爬滚打”“充电蓄能”,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以劳动教育为抓手
努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学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立足自身特色,发挥办学优势,构建起学生全员覆盖、农工管多学科交叉、课程教材师资基地多要素融合、大中小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学校建设4000平米现代农业智能温室,打造千亩农场、万亩林场,依托科技小院、博士农场、乡村振兴驿站,构建涵盖农业文化、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创意、农业生活、科普讲座6大模块30门特色劳动课程,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全周期、全时段面向全市大中小学开放劳动教育资源。
学校与全市大中小50余所学校建立劳动育人合作机制,近三年接纳北京大学、北京一零一中学、昌平区回龙观二小等1万余名大中小学生入校开展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海淀、昌平等区在学校建立“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明天小小科学家培育基地”“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
以推动产业振兴为关键
教育引导师生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学校坚持把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作为上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的重中之重,发挥师生学科专业优势,聚焦乡村产业振兴主战场,通过“红色1+1”支部共建、“百师进百村”、“人才京郊行”、教师科技挂职等机制,组织教师深入“三农”一线,做给学生看、带着学生干、帮着农民赚,将一堂堂生动鲜活、有意义有意思的“大思政课”开在田间地头。
学校青贮玉米团队的师生坚持25年如一日坚守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师生共同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北农青贮368”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在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甘肃等畜牧养殖大省推广面积累计200多万亩。学校师生组建的平谷“生态桥”团队,常年扎根田间地头开展桃枝废弃物转化有机肥技术研发推广,使桃农化肥使用量减少三分之一,每亩地节省开支2000元,助力平谷大桃登上国宴。学校李德美教授带领师生坚持18年如一日助力边疆地区脱贫,使原本0产出的戈壁滩一亩可产出800斤葡萄,被国家标准委认证为“国家级酿酒葡萄栽培标准示范区”,出产的葡萄酒获得国内外大奖300余项,李德美荣获第九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北京市脱贫攻坚记大功等荣誉。广大教师队伍中还涌现出了一批被学生和农民亲切称为“红杏教授”“番茄教授”“板栗教授”“草莓教授”“甘薯教授”“奶牛教授”的先进典型。近年来,师生服务乡村振兴案例连续四届入选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连续两次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师生携手把论文写在京华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北农党委书记赵锋表示,学校将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担强农兴农时代使命,以学校2025年“实干创先年”为抓手,持续开好上好新时代乡村振兴“大思政课”,全心全力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努力在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想在前、干在前,为首都建设教育强国首善之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北农力量”。
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48559112-50000615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