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10月27日聚焦——北京农学院:上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 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北京农学院校园一角
北京农学院作为首都农林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关于“三农”工作、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建引领,着眼首都大局,努力打造首善标准、红色基因、北农特色的乡村振兴“大思政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为牵引,彰显乡村振兴“大思政课”之大格局
学校党委坚持把打造乡村振兴“大思政课”作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载体,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谋划乡村振兴“大思政课”,坚持站在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高等农林教育的高度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大思政课”,坚持站在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践行强农兴农时代使命的高度组织实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学校党委制定《北京农学院乡村振兴“大思政课”实施方案》,建立完善了教育科技人才“三维一体”、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构建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师生积极参与、农民热切响应的乡村振兴“大思政课”工作格局。
建设乡村振兴大思政课之“大课堂”,厚植学生知农爱农情怀
做实实践教学“大课堂”。学校创新开展多元制递进式“3+1”人才培养模式,专门拿出1年时间组织全体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农业、走入农村、走近农民,在田间地头、场站基地、农业企业等“大课堂”中“摔打磨炼”。
用好社会实践“大课堂”。近三年共组织1000支团队1万名师生奔赴北京所有区和京外22个省市“三农”一线开展支农扶农兴农社会实践活动,把“大思政课”开在田间地头、乡土深处。
用活劳动教育“大课堂”。学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千亩农场、万亩林场以及4000平方米现代农业智能温室,设立32学时、2学分的劳动实践公共必修课,开设6大模块30门特色劳动课程,与北京市50余所大中小学校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面向北京全市大中小学开放课程资源,每年接纳大中小学生1万余人次开展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拓展思政教学“大课堂”。将思政课“红”的底色与农业院校“绿”的特色深度融合,打造“红绿融合式”思政金课,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大国‘三农’”课程群。
搭建乡村振兴“大思政课”之“大平台”,增强学生学农为农担当
京津冀农林高校协同构筑“大平台”。学校联合京津冀三地九所农林院校共同成立京津冀农林高校协同创新联盟,联合发布《京津冀农林高校协同发展十项举措》《京津冀农林高校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十条倡议》,三地九校师生坚持同题共答,发扬自找苦吃精神,同上一堂乡村振兴“大思政课”。
校地合作产教融合拓展“大平台”。学校与北京市全部13个涉农区以及首农集团、顺鑫集团、大北农集团、三元食品等知名涉农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师生团队与乡镇村、企业场站基地进行具体务实的对接,不断拓展乡村振兴“大思政课”育人平台。
整合特色资源巩固“大平台”。学校建设了29家科技小院、16家博士农场、50家教授工作站、18个新农科特色研究生专项班,创新“一家主建、多家共享、社会共用”模式,发起成立乡村振兴驿站;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把学校300个校外基地全部建设成为乡村振兴“大思政课”平台。
用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之“大师资”,培养学生强农兴农本领
学校领导干部带头深入田间地头讲“大思政课”。校院两级领导干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经常性深入田间地头讲“大思政课”,春天与师生同种“责任田”,秋天与师生共采“丰收果”,让乡村振兴“大思政课”有滋有味有内涵。
广大教师主动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通过“红色1+1”支部共建、百师进百村、人才京郊行、教师科技挂职等,做给学生看、带着学生干、帮着农民赚,将一堂堂生动鲜活、有意义有意思的“大思政课”开在田间地头。
学校青贮玉米团队的师生坚持20年如一日坚守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师生共同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北农青贮368”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在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甘肃等畜牧养殖大省推广面积累计200多万亩。
植物科技学院农学系党支部书记赵波教授带领学生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从事甘薯技术研发推广,实现了北京地区甘薯品种全部更新换代,亩产量从1500公斤增至3000公斤,荣获北京市脱贫攻坚记功、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
文发学院高程达教授带领师生组建平谷“生态桥”团队,开展桃枝废弃物转化有机肥技术研发推广,使桃农化肥使用量减少三分之一,每亩地节省开支2000元,有机肥技术助力平谷大桃登上国宴。
食品学院李德美教授带领师生坚持20年如一日助力边疆地区脱贫,使原本0产出的戈壁滩一亩可产出800斤葡萄,被国家标准委认证为“国家级酿酒葡萄栽培标准示范区”,出产的葡萄酒获得国内外大奖300余项,李德美荣获第九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北京市脱贫攻坚记大功等重要荣誉。
除此之外,教师队伍中还涌现出一批被学生和农民亲切称呼为“草莓教授”“板栗教授”“番茄教授”“红杏教授”等优秀典型,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大课堂上躬耕不辍、潜心育人。另外,学校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定期邀请农业领域专家、杰出校友、乡村能手走进校园、登上“尚农大讲堂”现身说法,增强“大思政课”的感染力、实效性。
通过乡村振兴“大思政课”,学校探索出了思政教育“小课堂”和乡村振兴“大课堂”有效融合的具体路径,有力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农爱农情怀、提升了强农兴农本领。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北京农学院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校2025“实干创先年”为抓手,用心用情用力办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团结带领师生大力发扬“自找苦吃”精神,把论文写在京华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
http://app.bjqx.org.cn/portal/sites/distH5/pages/index.html#/news/organInformation?id=730839&docLibId=79118&doc_type=%E6%96%87%E7%AB%A0%E6%96%B0%E9%97%BB&pubId=623106&siteId=83&share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