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人民论坛网】用“田间地头”大课堂实现思政课沉浸式教学

时间:2025-11-05 作者:王建利 刘海燕 来源:人民论坛网 浏览: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让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使理论与社会现实深度融合,为高校思政课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推动思政课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提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规律,强调认知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归实践的深化过程。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从田间地头到思政课堂是遵循认识发展规律,促进思政课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实践引导者和价值引领者,推动思政课从“理论灌输”转向“实践印证”,凸显理论的实践真谛。以红色资源、乡村全面振兴、基层治理等现实场景为“活教材”,将红色基因传承、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及生态保护等鲜活实践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生动诠释思政理论。课前,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访谈村民等方式,深入了解乡村全面振兴实况,达成“身入”与“心入”的交融,让裹挟泥土芬芳的鲜活实践构筑起对乡村的感性认知体系。课中,学生深入研讨,体悟国家战略意图,诸如“红色基因+生态文旅”的路径抉择、返乡人才的价值、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等,进而增强对农业强国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课后,激励学生携理性认知重返田间地头,以更科学的视角与手段投身乡村建设,参与发展规划、政策宣传等实践,推动思政课从“说教”迈向“共情”,实现认知的提升。这种教学路径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现实的深度融合,以田间地头感性实践为起点,引导学生理性认知,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

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是理论的源泉和验证的标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这一优良传统始终贯穿于党的发展历程。将“田间地头”引入思政课堂,是对“理论联系实际”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循环,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培养了其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思政教育“知—信—行”的统一。思政课兼具“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重功能,“从田间地头到思政课堂”构建起“理论学习—实践锻炼—价值塑造”融合的育人链条。新时代以广阔一线实践为课堂的思政课涵盖“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生态文明”“文化自信”“基层治理”等国家改革发展的重大主题。国家真实经历的创新发展实践在每个学生身边展开,“田间地头”的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理论的温度与力量。

当前,在祖国各地田间地头的变革,推动着社会成员在价值理念、能力素质、精神境界等全方位的提升,为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提供了最具生命力的实践注脚。“田间地头”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滋养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具有劳动精神、科学素养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将“田间地头”的生产生活实践融入思政课堂,达成“理论+实践”“课堂+田间”的双向互动,使思政课真正成为“解民生之惑、铸信仰之基”的重要课堂,实现“知、情、意、行”统一。这种“立体浸润”打破传统思政课“课堂封闭化、内容抽象化、教学单向化”的局限,引导学生在乡土中国的真实图景中深化对“国之大者”的理解,培育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新人。

https://www.rmlt.com.cn/2025/1031/7419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