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情系山区 七年培训路——记北京农学院“山区建设培训班”开班七年

时间:2014-03-25 作者: 来源:党委宣传部 学生记者 王琰美 曹利娟/文 浏览:

“我们立志要把北京打造成人文、科技、绿色北京,要建立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而绿色北京就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山区在整个北京市的发展中不可或缺!”这是北京市农委副主任王建中在北京农学院承办的第十三期的“北京市山区建设培训班”中做培训时第一讲所强调的。他不止一次强调山区建设对北京市发展的重要性。由北京市农村委员会主办,我校承办的山区建设培训班,自2007年起,已经坚持了七年。这七年里学校承担了全市山区建设的人才培训任务,累计在校举办培训班12期,培训学员2000多人,为山区的建设和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技术,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 

此次培训迎来了来自七个山区县的170余位学员,为期三天。校长王慧敏出席开幕式,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对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希望学员通过培训都能有所收获。培训强调了山区建设的重要性,介绍了有关山区建设发展的理论知识和已取得成效的建设实例。

多管齐下,力求培训无死角

3月19日上午,图书馆报告厅座无虚席,与会人员聚精会神,仔细聆听,奋笔疾书。台下很安静,但时不时地能看到有人同意地点点头。学员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生怕错过了每一个细节。这是本期培训的一幕。

我校承办的本期山区建设培训主要涉及了山区搬迁、民俗旅游、沟域经济发展、山区林下经济政策等四个方面的解读。平谷区农村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张杰,今年是第一次参加培训,他认为:“山区建设培训班很有实际意义,效果不错,各个山区县的学员对工作的经验交流,让我们开拓了眼界,对下一步工作有了明确的认识。”

培训班采用理论和实例双管齐下的办法。将理论对照实例,这种有详有略的方法减少了单纯理论知识的枯燥,加上各种实例,也能让学员可以借鉴其他村发展的模式,让学员更容易接受。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老沟门村的党支部书记刘术祥共参加了五次培训,已经是培训班的老学员了,他在培训会上介绍了自己村里人口、山场的情况,又提出了村里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山多地少,年轻人少,老年人多,资源少,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培训老师在现场根据刘书记介绍的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并普及了相关政策。刘书记在听完相关政策后,萌生出了搭政策“顺风车”的念头,想着趁新农村搬迁政策施行的机会,在村里办个截流项目,为村里的蓄水灌溉带去更多方便。

“咱也想借借水的灵气,改善一下村里的环境,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刘书记笔记记得认真,笑得更是开怀。

立足京郊大地 服务七年不打折

我校山区建设培训班的时间开设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的初期。根据每一年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变更,环境的变迁,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力求让来参加培训的学员不再是农村政策一抹黑的“光杆司令”,变成走在信息前端的“百事通”。

各山区村镇的搬迁问题,和“三边”(即路边,村边,河边)环境整治问题,也成为近两年培训的重点,培训班搭建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学员就搬迁过程中和“三边”整治中的遇到的问题、困难和经验等进行交流。怀柔区琉璃庙镇镇长王本信,是第二次参加培训。他说,培训会让镇里的干部对政策的传达更明确,对把握沟域建设方面的掌握更系统,尤其是可以了解各个村的工作经验,互相借鉴,让搬迁工作不走偏。他骄傲地说:“我们镇的搬迁工作走在前列,25村已完成搬迁14-15个村。”

山区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这是我校坚持山区建设培训班七年之久的宗旨。培训会上的政策解读有助于各区县山区负责人明确2014年的重点工作。怀柔区某村村支书秀文才介绍,他们村偏离城区,基础设施薄弱。土地资源少,农业产业不发达,但是空气质量好,绿化环境好。“此次培训会让我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经验,增长了见识。正好我们村去年在筹备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今年正式启动。山区建设培训班带来的新思路,新想法使我们对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

培训班成为了学校与山区县之间传递友谊、交流感情、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学校不仅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也扎实推进社会服务,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助力山区的建设,为首都建设贡献一份力。情系山区,七年之“养”。学校会跨过七年,继续下一个七年。坚持社会服务,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