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中国农网】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难题 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升级 ——农民日报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理论研讨会青年专家观点摘编

时间:2023-06-20 作者:中国农网 来源:中国农网 浏览:

近期,第二届农民日报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理论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以“资源约束、动力转换与产业升级”“数字赋能、治理创新与乡村发展”为议题,邀请20多所高校、研究院所、央企等单位的青年学者进行线上线下交流。现将会议部分成果摘编刊发,以飨读者。

多措并举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难题

514EF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韩杨。

保障粮食安全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在优先保障粮食安全的情况下,着力促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当前涉农领域中如土壤、森林、海洋等固碳增汇作用比较明显,研究界定涉农领域碳汇的涵盖范围和标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58B027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可。

“双碳”目标下农业转型需要把握两个关键:第一,综合考虑粮食安全的底线和转型发展的动力,明确界定“双碳”目标下农业发展的新内涵、新特征和新取向;第二,发展的路径应在传统重视政府的基础上拓宽市场驱动机制,通过市场获取农业转型的溢价回报。为此,要积极构建多元市场交易体系:第一,逐步将农业纳入碳交易市场,可尝试从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养殖业开始试点;第二,建立区域性的农业碳减排市场,厘清不同省份的碳减排责任分担及其减排成本,兼顾公平与效率;第三,发展更多形式的交易,如碳标签农产品交易、低碳农业品牌交易、碳文化融合交易等。

507E87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刘长全。

我国奶业未来的需求量有可能超过8000万吨,目前国内生产加进口一共能够供给6000万吨,未来如何满足2000万吨新增消费需求是一个严峻课题。从国外来看,目前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贸易供给量趋于下降,只有美国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通过国际市场保障奶业的新增消费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从国内来看,奶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利益联结机制存在问题,包括奶牛养殖业的结构构成,中小规模和公司化牧场的关系等。目前我国终端液态奶销售均价跟原料奶收购均价的比值在3—3.5倍左右,高于国际上普遍的2-2.5倍,奶牛养殖业在整个奶业产业链当中的分配地位很低且缺乏议价能力。当市场价格下行,原料供给偏松,不对等的关系会更加突出,中国中小规模奶牛养殖场的发展需要更多政策保护。二是口粮自给率和品种总消费自给率之间的差额从2015年之后持续扩大,说明结构性错配问题在深化,尤其是口粮和饲料粮的结构问题更加突出。在保证口粮自给率目标的前提下,适度调整口粮与饲料粮的结构有利于降低农业总体对外依存度和提高国家食物供给总体保障水平。要综合考虑奶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在生产各环节寻找解决途径。未来要进一步加强奶业产业组织制度方面的建设,更多发挥行业组织在生鲜乳购销、养殖技术服务、奶牛繁育和品种改良、疫病防控方面的职能。

508CBD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国家贝类产业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刘子飞。

建设农业强国,渔业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改革开放之初,渔业就充当了试验田的角色,在整个大农业当中优势突出,科技贡献率比大农业高约5个百分点。从渔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比较,以及拓展脱贫攻坚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来看,渔业的富民增收效应都非常明显;从产业发展阶段而言,渔业已经实现了从吃鱼难到吃好鱼的转变。但是当前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特别是近海渔业资源总体仍呈衰退之势、养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产业融合不足等方面,迫切需要科技与制度创新,加快推进捕捞资源总量、养殖容量的政策落地和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等。

动力转换实现产业提质升级

445A8C

江苏大学中国农业装备产业研究院农业装备发展战略研究所教授张宗毅。

目前我国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高,丘陵山区机械化水平低。如东北、华北、新疆等平原地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在90%左右,然而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丘陵山区的种植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不足35%。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滞后,叠加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农业劳动力减量化老龄化,使得丘陵山区粮食生产出现滑坡。与20年前相比,南方传统水稻种植省(区)四川、广东、广西、浙江水稻种植面积绝对值分别下降了12.12%、25.65%、23.53%和60.20%。丘陵山区土地细碎、缺乏机耕道、地块起伏不平,农机难以下地作业。未来农业生产需要综合衡量平整土地投入和机械工程改造的投入产出比解决当前的难题。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如日本也是丘陵山区国家,1949年就制定《土地改良法》,一直在进行大规模土地平整改造,地块改造面积从0.1公顷每块增加到现在的1公顷或者2公顷每块。持续70多年的土地改良为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条件,20世纪80年代就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从我国农机发展的情况来看,以微耕机为例,使用微耕机在细碎地块上每天耕地面积不超过5亩,而在宜机化改造后的土地上每天耕地面积可以超过100亩。机手工资都按300元1天计算,丘陵山区耕一亩地的人力成本需要60元,宜机化改造后的土地只需3元,两者平均每亩人力成本相差19倍。因此,我们也可以借鉴经验,为小农机的使用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5C4A22

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任务局乡村发展处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陈秧分。

农业产业升级需要重点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解决安全的问题;二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解决发展的问题。在当前阶段,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除了做好各项常规性工作外,更需要从大食物观、技术创新以及政策和资金保障三个方面重点着力,挖掘保供稳供新潜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在微观层面重点关注各个农产品的价值链增值路径与关键技术,在中观层面侧重推进典型县域农业产业链拓展与集群式发展,在宏观层面致力于形成以规则、标准、制度为基础的农业比较新优势,提升农业对外开放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5FAB3B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生物科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顾善松。

关于粮食安全问题,要考虑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带来的食物原料需求增长对粮食结构的影响。我国食物消费结构升级,不同的食物品种之间替代关系很强。以玉米深加工为例,玉米深加工拉动粮食消费增长,但主要是食物需求增长。燃料乙醇对玉米的消耗这些年相对稳定,甚至是下降的,一是因为国家对燃料乙醇产业严格控制,特别是燃料乙醇的消费,在不新增市场的情况下,消费难以增加;二是随着电动车的发展,汽油消费量受到影响,近年来受出行减少影响,需求有所下降;三是近年来木薯等其他替代品消费增加,减少了对粮食的消耗。燃料乙醇消费量最高未超过300万吨,谷物粮食为原料的占比约2/3。玉米消费部分增长来自对糖的消费增长,我国白糖消费量多年来一直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但我国对糖的消费是增长的,消费增长部分主要由淀粉糖来满足。当前口粮自给是有保障的,但想吃得更好还有不足,在不放松国内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利用。同时要有底线思维,在国内资源保障、海外粮源经营方面保留调剂空间。

57C780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设施农业与智慧节水技术部副主任、研究员魏晓明。

设施农业是农业强国的标志性产业,是保障蔬菜供给的重要方式,北方地区冬季蔬菜供给问题主要靠设施农业来解决。全国人均蔬菜占有量超过500公斤,其中设施农业贡献了约190公斤。设施农业不仅保障蔬菜供给,也为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强化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单产,减少占地,可以腾出更多土地用于粮食作物的生产。此外,设施农业也是促增收的重要途径,经测算,通过设施农业基本上使全国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目前,设施农业到了提档升级的关键阶段,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设施种植机械化率目前仅为40%左右,处于初级阶段。从整体来说,全国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超过3800万亩,播种面积超过6000多万亩,用了近1/5的种植面积产生了1/3的蔬菜产量,创造了1/2的蔬菜产值。以北京为例,北京蔬菜自给率20%左右,其中70%都是温室种出来的,设施农业已经是全国蔬菜保供的主力军。设施农业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首先,设施蔬菜产量总体上供大于求,但是各类生产成本翻了2倍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倍之多,导致设施农业相对的比较效益在降低。此外,老旧设施占比较多,土地政策约束,对设施农业的发展限制越来越多。解决上述问题,一要进行规划布局;二要提规范、出图集;三要建模式、出示范。

544A36

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农林经济管理系主任赵海燕。

要深入推行基层农民培训。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在培训的内容方面,除了农业技术,还应包括经营管理、网络营销、智慧农业、科学素质等。在培训的方式上,除了专题培训班、经验交流会、专家授课等外,要积极加强后续指导和帮扶,可以依托高校等资源,建立各类专家对口联系制度,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类返乡创业人员开展长期和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如北京农学院成立了北京乡村振兴研究基地和农村干部培训学院等,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收到良好效果。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好典型进行媒体报道和向全社会宣传,让更多的人熟悉并知晓在三农一线奋斗的精彩故事,并示范、辐射和带动更多的经营主体和返乡创业人员,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5426C5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胡继亮。

因地制宜推行湖北虾稻共作模式。虾稻共作模式既保证了粮食的生产,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农民卖虾使每亩增加收益达到1500-2000元。据调查,卖虾增收部分能够降低农民抛荒的意愿。部分地区通过虾稻共作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推动农田生产面积增加20%,产量增加13%。粮食安全保障有两条思路,一是藏粮于技;二是扩大面积。标准农田建设符合历史进程,15.46亿亩的高标准农田未来应该种粮,其他的作物上山下水寻找更广阔的空间。

文字整理: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郭芸芸 关仕新


https://www.farmer.com.cn/2023/06/19/wap_99931004.html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