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书记员”清晰洪亮的“全体起立,请审判长、审判员入庭”指令,模拟法庭瞬间安静下来。“审判长”身着法袍,神情严肃地步入审判席,法槌轻落……北京农学院模拟法庭内,气氛庄严肃穆,一场别开生面的“庭审”正在进行。这不是真实的法庭,而是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龚刚强教授、宋桂兰教授为法学专业学生讲授的《“三农”法律社会实践》的一堂课。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同学们以“模拟法庭”为实践场,将书本上的涉农法律条文,转化为解决现实矛盾纠纷的能力,不断成长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复合型法治人才。

应时而生回应乡村振兴法治需求
“乡村振兴,法治同行。但基层懂法、用法的专业力量依然薄弱。”课程团队教师宋桂兰说道,“将模拟法庭作为重要的法学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提升法学教学质量,同时依托模拟法庭开展校内校外普法宣传,引导学生将法学学习与农村法治建设结合起来,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作为首都农林高校,多年来,法学专业精准锚定“培养具有扎实的法学基础知识、熟练的法律职业技能、在涉农法律领域具有专长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目标,将三农法律社会实践课设为关键一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这门课正是全面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益探索和尝试,通过带领学生深入乡土,培养服务‘大国三农’的新生力量。”
打破边界构建“知行合一”实践体系
这门课的独特魅力,在于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了“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该课程以真实案件淬炼能力,打破围墙、实战育人。在昌平法院沙河法庭的卷宗室里,参与实习的我校法学系学生小哈的指尖微微发颤。他深吸一口气,拨通了当天第七个当事人电话:“您好,这里是昌平区人民法院沙河法庭……”他迅速调出电子卷宗,对照着案件信息耐心解释。当当事人终于同意尝试调解时,他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当我真正参与到民事调解工作流程中,‘程序正义’四个字突然有了温度。”小哈在笔记本中写道,“民事诉讼法不再只是枯燥的法条,而成了解决现实纠纷的有力工具。”

这样的实战场景在《“三农”法律社会实践》课上很常见。课程将模拟法庭搬进村头,让法律文书写作直面真实案件,学生们在法院的送达岗、调解室经受淬炼。“以往模拟调解像在演话剧,现在每个调解方案都关系着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参与指导“村居法律顾问”项目的教师宋桂兰、蒋颖、杨璐纷纷表示,三周内参与处理5起土地纠纷的经历,让学生对“三农”法律的理解迅速有了深度。

在“守正法社”社团里,学生们自编自导普法情景剧;与区法院合作的“普法驿站”中,学生们用乡音讲解《土地承包法》,“要让法律条文沾泥土、接地气。”课程负责人龚刚强这样要求学生。
文发学院教师杨璐与厚坤律师事务所律师组成了联合指导团队,律师向同学们传授法律实务要诀,学院教师则立足法理根基,深入剖析条款设计的底层逻辑与潜在风险,理论与实践交织共振,法学专业刘岩同学深感获得感十足:“双导师就像给我们装上了理论和实务的‘双引擎’,实务经验与学理思辨协同驱动,让我们在解决真实问题时能力倍增。”
深耕笃行法治新苗在实践中拔节成长
在国家宪法日的社区广场、国家安全教育日的校园展台、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的田间地头……时常活跃着一群来自我校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的青年学子。他们通过组织并深度参与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普法实践活动,将法律知识送入基层,更在躬身实践中实现了自我成长。

随着实践的深入,法学专业师生收获了累累硕果,近五年来,师生团队课程实践成果斩获省部级以上奖项20余项。同学们的涉农法律研究热情高涨,每年超60%的本科生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聚焦土地流转、农产品电商维权等“三农”真问题。学生参与的京郊普法活动被《光明日报》、人民网、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昌平区司法局相关工作负责人反馈:“北农学生带来的普法形式新颖,村民听得进、用得上。”
教学团队报送的“基于乡村社会调研与服务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获评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创新推出的“实践浸润式”课程思政模式效果逐渐显现。同学们在回龙观法庭顺利调解10余起邻里纠纷;参与“村居法律顾问”项目的学生自发成立“助农法律诊所”;依托昌平区司法局驻北京农学院法律援助工作站为基层提供免费法律援助……。宋桂兰欣慰地说:“我相信,在解决乡亲们一桩桩烦心事的过程中,同学们‘经世济民’的职业理想已悄然扎根。”

从模拟法庭的庄严法台,到村头田间的调解现场;从律所案卷的深度剖析,到普法宣传的深入人心,《“三农”法律社会实践》课将法学育人的根系深深扎入京华沃土。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场,更是情怀的培育皿、能力的淬炼炉。当一批批怀揣法治理想、深谙“三农”需求的学子从北农校园走向广袤乡村,这堂“行走的‘三农’法律课”,为乡村法治建设不断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