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下午,我校召开2017-2018年科技工作大会。党委书记杨军,党委副书记、院长王慧敏,党委副书记高喜军,副院长姚允聪、张铁强、范双喜,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李伟书出席大会。各二级学院(部)教师、研究生及机关各职能处室共800余人参加大会。会议由姚允聪主持。


王慧敏作了题为《提升科技创新实力,服务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科技工作大会报告。她从五个方面总结学校“十三五”以来科技工作的主要成效。一是规范学科建设,二是凝练科技攻关方向,三是创新科研平台体制机制,四是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五是创新科研管理。

在分析了学校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后,她提出了“十三五”后期学校科技工作的重点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学科结合产业、行业和人才培养需求办出特色、形成优势。二是加强高水平研究平台建设。积极参与“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中心”建设、“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林果业生态功能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北京实验室、北京哲社研究基地建设。三是着力打造协同创新团队,完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四是强化标志性成果产出。鼓励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立项研究,重点引导和培育重大科技成果。五是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加速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六是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服务。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模式。
她强调科技工作必须服务于北京新的城市功能定位、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彰显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和首都乡村振兴在京津冀乃至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科技工作必须针对科学问题,汇集人才,形成合力,协同创新,才能谋求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科技成果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有效对接,才能成为真正的科技支撑。科技工作必须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才能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输送后备力量。

高喜军宣读《关于表彰2017-2018年优秀科技工作者、科技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优秀团队、科技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先进个人、科技管理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大会表彰了2017—2018年做出贡献的8名优秀科技工作者、6个团队科技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优秀团队、7名科技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先进个人、11名科技管理先进工作者。校领导向获奖人员颁发荣誉证书。




会上李志敏代表获奖教师发言。他表示,发展金盏菊香草产业带动低收入户增收致富,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学校过硬的技术支持、推广人员无私奉献、国家精准帮扶政策落实到位、村民增收致富愿望迫切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相信会有更多老师、同学们走进田间地头,投身于精准帮扶工作中来,与农民共享科技推广带来的丰硕成果。

杨军在会上作了《担当起助力首都乡村振兴的农林高校使命》的讲话。他对学校科技工作提出三点意见。

一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再学习”。学校十几年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在都市型农业功能探索等方面成绩显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取得的成绩都为我校服务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抓住这个好机遇进一步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以资源创新利用、生态环境建设、食品质量安全、乡村区域发展四个科研主攻方向全面对接乡村振兴总要求。
二是对我校科技工作要求的“再认识”。要牢固树立协同观念,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努力探索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要更加注重内涵导向。要以人才为根本、学科为基础、科研为支撑,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提升创新能力。要增强服务发展能力,围绕首都发展需求的重大问题开展战略性研究,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咨询。推动科教融合,提升科技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力。要构建由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形成学校五大功能相互支撑、整体提升的格局。
三是崇尚实干务求实效“再出发”。我们从来不缺好的思想和方案,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执行力,要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中树立“高质量”发展意识。
他强调,让我们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深刻分析学校科技工作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做好学校科技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在大局中凝聚共识,在发展中找准定位。我们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不断开创学校科技工作新局面,走出一条独具北农特色的发展之路,担当起助力首都乡村振兴的农林高校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