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深度】在“3+1”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都市型现代农林特色人才

时间:2018-11-15 作者:党委宣传部 来源: 浏览:

 

近年来,提起北京农学院的毕业生,社会反馈普遍良好。一届届的毕业生在北京都市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等领域已成为重要的骨干力量,得到了北京市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的好评。据毕业生质量调查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北京农学院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高于北京市样本总体水平。各项职业素养的满意度均高于全市总体样本,其中有责任感(3.59)、严谨踏实(1.48)、承受压力(1.35)三方面显著高于全市总体样本(3.22、1.26、1.16);对毕业生专业培养各项满意度均高于全市总体样本,其中专业知识体系、专业应用能力评价最高。

为什么北京农学院的毕业生会获得如此评价?这还要得益于学校实行的“3+1”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生用3年时间在校内完成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相应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用相对集中的1年时间在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需求单位,进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强化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学生主动择业、就业及服务社会的能力。

全产业链专业体系及特色课程教材体系为在校学习保驾护航

面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以及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发展需求,近年来,学校主动深入基层研判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需求和社会导向,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建了“3+1”人才培养模式,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分类分层培养都市农林人才,着力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为了使学生在校学习的3年切合复合型农林特色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系统研究北京近20年农业转型中种植业、养殖业等主导产业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北京主要农业业态变化,通过专业改造、新增和重组,建成了体现传统农科改造、非农近农协同服务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融合的植物类、动物类、园林生态类、食品加工类、生物与信息技术类和经管文法类等六大专业集群,凸显了整体优化的都市型农业院校特色人才培养专业体系,强化了服务首都农业安全生产、均衡供给、生态休闲等特色需求。

此外,学校还构建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跨专业课+跨学科门类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文理交叉、知识复合、一二三产融合的知识体系,满足复合型农林特色人才培养的需求。

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瞄准”学生收获

学校积极统筹校内外资源,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有以2个国家级、4个北京市级和8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级校内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5个北京市级以及172个校级签约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引领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了多类型、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四层八段多元式”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都在三分之一以上,强化学生实践创新、复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实验教学中心进行课程教学中的基本实验和综合大实验训练,重在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综合技能训练实验;学校大学科技园成为学校所有专业学生实践实习的最佳场所,在这里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在学科实验室,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和以“本科生科学研究项目”为载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校外基地进行综合练习和顶岗实习。学校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提升了学生在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为了提高学生最后一年的实习效果,学校做了周密的安排,每个学生都有两位“实习指导导师”——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指导老师。对于这一年的实习安排,在安博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校外导师王克杰老师看来,实习可以引导学生走过由学生转化为企业人、社会人的“最后一公里”。他说,“同学们在实习结束后普遍变化很大,在对知识技能的运用、对行业的认知、对未来的规划、对自己的定位等方面都有提升。”

实习过程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自身的成长。赵治实习中研究的猪圆环病毒的疫苗与自己的专业很贴近,他说,“实习工作很充实,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工作经验,帮助我们提前了解社会,提前走入社会”。而袁震最大的收获是在昌平种子基地实习后留在该基地继续工作。“我们副站长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干的所有的事都不会白干!我们的努力都会有用。”

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协同育人平台

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林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研发、生产、管理、销售以及国际化视野农林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生多元化发展诉求,通过顶层设计,学校因地制宜建立了多类型协同育平台:一是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强化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就业针对性和质量;二是与在京科研院所和央属高校合作,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打牢学生继续深造基础;三是与国外名校合作,搭建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和思维。

在“3+1”人才培养模式下,近五年来,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近三年,28名学生获得“挑战杯”、学科竞赛国家级奖,363名学生获得省部级奖。学校组建市级团队17支,校级团队85支,共计3000余人次参与,学校连续14年被评为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校“农村精准扶贫现状和机制调研社会实践团”入选“丝路新世界?青春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组成了700余个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自主性开展与都市农业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发表科技论文275篇。仅2015-2017年,77个学生创业团队获得学校资助, 39支创业团队拿到了营业执照,3个学生创业团队被评选为“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优秀团队”。学校在招生范围、规模、层次、录取新生质量上不断取得新突破。近三年,本科生行业内就业平均比例79.8%,其中本科涉农专业毕业生行业内就业平均比例达81.7%,被评为“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