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主办,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承办的第五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隆重举办,来自全市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的教师代表同台讲述、分享他们生动的育人故事。经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39位优秀教师获得荣誉杯和专业特等奖,128位优秀教师获得一等奖,114位优秀教师获得二等奖。我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曹庆芹老师讲述的育人故事案例《潜心育人栗花飘香》荣获一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熊学艺老师讲述的育人故事案例《从“心”出发,把思政课打造成为“实证”课》荣获二等奖。
据悉,“讲述育人故事活动”自2019年开始举办,目前已成为北京市德育一体化建设成就的展台,成为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涵养师德师风的平台,成为展示首都广大教师展示育人风采的舞台。2023年“讲述育人故事活动”有近万名首都大中小幼教师参与故事讲述。
附:获奖育人故事案例
潜心育人栗花飘香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曹庆芹
我是来自北京农学院植科学院板栗团队的老师曹庆芹,今天代表我们团队讲述我们的育人故事‘潜心育人,栗花飘香’。我们团队主要的研究材料是板栗,板栗主要长在山里,它是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我手中的这几颗栗子是我们团队培育的板栗国审新品种‘京暑红’,这也是国内最早成熟的板栗品种之一。今天我首先给大家分享这一国审品种选育的故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对板栗品种选育来说,十年是不够的。我们这个品种从发现到选优,直到国审品种的审定,时间跨度近20年。前前后后有30多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了这项工作,完成了他们的毕设论文,参加了多项学科竞赛并荣获佳绩,为国家板栗种业发展和振兴做出了贡献。我们带领学生在全国山区开展资源调查和品种推广的过程中,碰到过种种困难,经历过各种实验的失败,也遇到过洪水泥石流,遭遇过毒蛇蚂蟥的袭击,甚至在山区迷过路。但这些跋山涉水的经历,不仅加深了师生情谊,同时也磨炼了学生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品格,了解了世情、国情和农情,厚植了学生知农爱农和为乡村振兴而奋斗的情怀。
20年过去了,未来,我和我们的板栗团队会继续带着学生培育新品种,研发新技术,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
有了好的品种,那么如何种好板栗,收获好吃的栗子呢。这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二点:树壮在根,人重育心。板栗好吃,核心在于‘养根壮树’,根系健康了,吸收的养分充足了,栗子才会飘香。培养优秀的农业人才,正如同板栗的养根壮树,需要强化基础知识打牢根基,需要用爱滋养用心培育,有了老师的关爱,有了学校的托举,学生才会扎下爱国强农之心,才会有直面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两年前,课题组一位研究生的家人突发重病,住进了ICU。学生心神不宁,情绪崩溃。我知道情况后,第一时间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和同学为她捐款。当时我紧紧地搂着她的肩膀,并坚定地告诉她:你不要害怕,你的背后还有我们团队,如果钱不够,咱们再组织学院捐款,如果还不够,咱们还有学校!所幸她的家人十几天后转危为安,她也顺利毕业找到了生物育种的工作,为国家生物种业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种好板栗,必须要有真本领。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三点。作为农业院校的学生,必须向实践学习,只有脚下多沾泥土,心中才会有方向、有真情、有力量。团队坚决学习贯彻总书记给科技小院的回信精神,坚持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与强农兴农的时代重任紧密结合,通过实践基地、科技小院、博士农场等直通三农的方式,把课堂和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产业中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难题,练就兴农真本领。培养更多拥有强农兴农情怀,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发展得好的新型农林人才,赋能乡村振兴。
我们深知:学生现在什么样子,这个国家的未来就是什么样子。学生有了爱国强农的灵魂,有了实践的能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才能实现。
育人不仅仅体现在学校就读的学生,还有那些刚到学校工作的青年教师们。这也是我想大家分享的最后一点:要想培养一流的人才,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多年来,团队致力于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注重青年教师队伍培养,为青年教师的成长铺路搭桥。大家熟知的田佶教授,是我曾经教过的一名学生,他博士毕业后回到北农任职园艺系教师,后加入到我负责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他从我的学生成为了我的同事。团队秉承以老带新传帮带,以新促老共成长的理念,帮助他快速成长,仅用7年时间成长为独挡一面的教授。而他也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激发了学生浓厚的科研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们团队还在不断探索与实践。我们一直秉持“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理念,潜心教学和科研,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自身业务能力。希望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讲深讲透板栗“绿色故事”中的红色道理,就像培育板栗新品种“京暑红”一样,培养更多具有坚定政治素养、爱国爱党的红色革命种子;培育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肩上有责的北农学子,为乡村振兴、国家富强输送高质量科技人才。
在国家富强、乡村振兴的这条道路上,我们板栗团队的老师愿意成为同学们的引路人和托举人。
谢谢!
从“心”出发
把思政课打造成为“实证”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熊学艺
我叫熊学艺,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我挥手告别工作了15年的部队,转业来到了北京农学院,从一个直线加方块的绿色方阵,步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绿色田野。
2年前,我转岗成为了一名思政课教师,从手握钢枪保家卫国的军人到手持粉笔传道授业的老师,如何讲好立德树人这门关键课程?成了我最大的挑战,因为长时间在部队带兵,所以一开始,我对讲课还是挺有信心的,直到有一次。
一个辅导员跟我说,他的学生可喜欢听我的课了。
我说,是吗?
她说,对啊,那个同学说你在形势政策课堂上讲得热血沸腾,尤其是叙利亚冲突讲得特别生动。
我本来笑开了脸顿时僵住了,天,我明明讲了一晚上的俄乌冲突呀。
这个事情虽然很小,但是给我刺激很大。
思政课要想讲,很容易!可要想讲好,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思政课给大家固有的印象是呆板、枯燥和无聊,怎么样讲到学生的心坎上去呢?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老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才能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目的。
讲道理的前提是用心,如何与同学们架起“心灵桥”呢?我想到了在部队上思想政治教育课,也是给十七八岁的青年人讲,为什么大家都能够感兴趣呢?我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部和战士朝夕相处,官兵一致,亲如兄弟,非常了解他们,讲的内容很贴合他们的实际,大家自然喜欢听。
为了能够走近学生,我主动到其他学院担任班主任,每个季度我都会和班里同学们一起过一次集体生日。
记得去年中秋节,正值疫情封校,我带的新生班当天晚上请假的人特别多,我一方面安抚学生听从学校安排,同时也在想,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在外过节,怎么样让孩子们缓解不能回家团圆的焦虑呢?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写家书,让大家给自己的父母手写一封信,遥寄相思,也是一种浪漫。后来,一个同学的母亲跟我说,第一次看到孩子写信给自己,说了那么多的话,纸短情长,让她感动得哭了好久。第二天一早我还专程到稻香村买了一些月饼和西瓜,走进班里每一个宿舍,送上了节日的祝福,让大家在疫情期间感受到了一丝别样的温暖。
古人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以事例教导学生使他得到道德上的启发,我想这应该也是“大思政课”的应有之义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来学校之后,我先后经历图书馆、纪检、机要、办公室等多个工作岗位,也在中宣部、市委巡视组等党政机关借调工作,这为我积累了丰富的阅历,我尽可能地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来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把思政课讲成“实证”课。
中国英雄联盟战队EDG夺冠,创造了历史,整个校园彻夜沸腾,利用这个热点,我引导同学们在课堂上开展了“校园电子竞技文化利与弊”的辩论赛。这样的热点新闻辨析、热点事件解读、热点话题讨论经常在我的课堂上出现,我们的实践探索还有很多,有短视频展播、有文创作品设计、有乡村实践报告、有红歌编创演出,通过有滋有味、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有趣有料的活动,逐步打造出了“首善标准、红色基因、北农特色”大思政课。
党的创新理论本来就是一门科学,实践为他提供了丰厚滋养,从同学们关心的现实问题出发,一定能够讲好它。
经过自己的努力,我的课堂抬头率逐步提高,95分的学生评教,学期得分在94.5分以上,我的精品课也获得北京市思政课例征集“一等奖”、个人获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现在,很多同事见我经常会问一个问题,“你转岗成为了专职老师,不用坐班,这两年是不是轻松很多?”
我想借用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一句话来回答,“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我们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梦之队”的筑梦人,任重而道远,因此,未敢有半分懈怠之心。
前半生驰骋沙场保家卫国,后半生徜徉书海立德树人。在教书育人的路上我将有始无终,秉持初心,不断前进,在教育强国的伟大事业中不断创造新业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