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落下帷幕。由我校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国庆老师指导,宁英杰、赵天健、胡姿仪、徐诗毅等同学完成的《粉褶白环菇漆酶分离纯化和染料降解研究》喜获三等奖,这是我校首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
“挑战杯”系列竞赛是目前国内大学生最关注最热门的全国性竞赛,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
走近参赛者,一起听听他们的心路历程。
张国庆:参赛让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张国庆老师这几年一直带领学生参加“挑战杯”,“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拿奖只是结果,初衷是想通过参加比赛,激发和培养同学们的专业兴趣和动手能力,”张老师说,“要培养同学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一般老师可能没有创业的经验,但是可以找到好的途径,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参加竞赛还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查阅文献,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张国庆看来,在这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大部分的实验研究都是在暑假进行的,时间充裕,可以集中时间踏下心来研究。作为一名老师,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学生有所收获。”这么多年来,看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获得了全方位的提升,包括专业技能的巩固、创新意识的培养、思维模式的转变等,张国庆觉得自己的坚持是对的,“这就是我希望比赛能够带给他们的。”

参赛过程中,同学们遇到困难都会找张国庆。“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我会指导他们去解决。除此之外,在很多环节上,我们都需要思考和探索,比如答辩环节,我们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如何做好一份PPT?怎么表达地更好?经过一次次修改、一次次预答辩,才最终上场。通过这个过程,同学们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能力,也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
张国庆还想跟同学们说:“希望所有参赛和未来要参赛的同学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目的要端正,一定要在自己有兴趣的基础上选择课题,千万不要冲着得奖而做研究,那就太功利了。二是一定要去实验室动手做,不能空有理论不去实践。三是实验研究的过程是很漫长的,不要浮躁,要耐下心来,一步一步地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实验,出了问题不要胆怯,要及时反馈、解决问题。”
宁英杰:实验要能解决实际问题
宁英杰同学说,参加这次比赛的初衷就是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当我们意见不统一时,我们都是通过共同讨论、收集意见、集中统一、导师把关、反复实践,最终解决问题的。”宁英杰之前参加过“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从市赛到国赛,可以说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材料反复修改,不断完善,坚持就是胜利。”比赛结束后,宁英杰又有了新的感触:“实验成果是要走出去的,要能解决实际问题,不能纸上谈兵,不然做再多的工作,也是无济于事。现在比赛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们实验室还会对此实验进行完善和实践的。”

在宁英杰看来,此次参赛收获颇丰。“主要有三点:耐心、恒心与信心。做实验研究从来都不是一项简单的事情,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有耐心和恒心,坚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能够战胜,实验过程并不难,难得是能否坚持到底。挺住,意味着一切,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一半。在答辩时,不要被假想的敌人吓倒,也不要妄自菲薄,我们要应沉着冷静,从容应对,自信大方。”
胡姿仪:要自信,也要敢于接受质疑并改正
胡姿仪说,在开始试验前,小组为做好充分的准备,查阅了大量关于染料降解以及漆酶降解有机化合物方面的文献。在实际操作中,小组内部出现意见分歧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大家会定期的一起汇总大家不同的意见,然后通过讨论,查找资料以及在老师的指导下,最终统一意见。“我们在实验研究时,一定要自信,踏实肯干,还要敢于。”

参赛后期,准备答辩时,刚好赶上期末考试,大家开始有一点焦虑。“不过也正是借着这个机会,我们学会了合理的统筹时间。我们在实验室忙得热火朝天的情景每次想起起来都觉得是美好的,因为大家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在宁英杰一样,胡姿仪也认为,实验应该从实验室里走到实际生活中,“实验的成果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是要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不然实验室里的数据再完美,也是没有应用价值的。”
徐诗毅:一步步的摸索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徐诗毅参加这次比赛的初衷是想挑战一下自己,“现在回过头再看看我们的实验,我会想:要是一开始做实验就知道是这么做的就好了,但转念一想,也正是这样一步步的摸索才真正学到了许多东西啊!”

在他看来,参赛经历让他收获了很多,比如懂得了团队精神、科学的研究态度、积极的态度和创新思维。“感谢老师和队友的投入,从论文修改到答辩ppt的优化,每一步都凝结着大家的努力。当然,我们也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无论是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好好完善。”
徐诗毅说:“如果你有想法,像‘挑战杯’这样的比赛是很好的平台,你可以通过参赛,去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想法,在实验中完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这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