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下午,我校召开2016年科技工作大会。党委书记杨军、院长王慧敏、党委副书记高喜军、副院长张铁强出席大会。全体中层干部、各二级学院(教学部)全体教师、实验人员、研究生代表及相关人员800余人参加大会。会议由副院长张铁强主持。


王慧敏作了题为《坚持协同创新 推进成果转化 实施共享发展》的科技工作大会报告。报告总结了学校“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校科技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科技工作的重点与措施。

王慧敏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学校“十二五”以来科技工作成绩:一是凝练科研方向。学校重点围绕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整合科技资源、凝练科研方向,形成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现代种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和生态环境四个特色研究方向,并产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二是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学校新增省部级科研机构14个,省部级科研机构总数达到20个,覆盖学校5大学科群,实现4个特色研究方向均有省部级科研机构支撑的良好布局。围绕一级学科研究方向和重点学科建设,形成36个学科实验室,服务于学校学科建设需求,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创新管理机制。探索形成了竞争与激励机制、培育机制、考评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了一大批科技骨干力量,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出,提升校内外协同创新能力。四是科技成果实现倍增。“十二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类的科研项目是“十一五”期间的3倍;到账科技经费是“十一五”期间的2.8倍;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是“十一五”期间的2倍,培育植物新品种49个;获得专利授权267项;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240项;出版著作102部;发表科技论文3403篇,是“十一五”期间的14.4倍,影响因子5.0以上论文15篇。2016年,我校参加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6个项目,专利、品种、软件著作权等,实施许可或转让达到13项,前3季度发表SCI(SSCI)研究论文34篇,影响因子5.0以上6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五是创新社会服务。学校各级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人员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初步构建“服务政府决策、服务产业发展、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和市民需求”的社会服务体系。
王慧敏在分析学校科技工作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学校科技工作的目标和措施。“十三五”期间科技工作目标是积极参与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协同创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产出一批高水平、有显示度的科技成果。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及青年科研力量,支撑“一流学科”建设和博士点建设。落实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参与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孵化落地制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十三五”时期科技工作主要措施:一是扎实推进“高精尖”与协同创新;二是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团队与优秀人才;三是建设开放共享的科研平台,四是加快科技成果孵化熟化与集成;五是积极服务政府决策。
她强调,“十三五”时期,学校科技工作要以国家和北京市科技政策为指导,以科技促进发展,以创新引领未来。科技工作必须服务于北京新的城市功能定位、服务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彰显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在京津冀乃至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必须针对科学问题,汇集人才,形成合力,协同创新,在特色领域凸显优势,谋求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科技成果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实现有效对接,赋予成果更大价值,成为真正的科技支撑。科技工作必须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输送后备力量。今年是“十三五”开局的第一年,学校已经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上取得历史性突破。相信“十三五”期间,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科技工作将再上新台阶!
党委书记杨军在会上发表讲话。他对学校科研工作提出四点要求。

一是要聚焦需求,找准定位。我校作为北京市属农林院校,应牢牢把握国家科教兴农特别是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和首都农林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的高度,对科技工作进行谋篇布局、顶层设计。聚焦需求,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前瞻,要把我校科研优势特色、师生的科研兴趣特长,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相结合,与北京市的首都功能定位紧密相结合,以国家和北京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为指导,加强协同创新,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产出一批高水平、有显示度的科技成果,增强社会贡献力。
二是要扬长强优,重点突破。 我校科研工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准我们能做什么,在我们特色研究方向上,努力有所作为。认清我们怎么做才好,要组织力量,协同创新。确定我们做成什么样。在找准方向、认清路径的基础上,要扬优势、强特色、组团队、突重点。学校至少要在我们有特色优势的科研和科技服务领域,让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想得起、用得上、离不开。
三是要教研相长,着力育人。教中有研,研中有教。科研是一所大学提升实力、获取资源、培养优才、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抓手。“十三五”期间,学校科技工作要服务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双创”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服务于人才成长,凸显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培养青年教师成长成才,使他们脱颖而出;要服务于学校学科建设,进一步发挥农、工、管等多学科交叉优势,为首都、为国家排农林之忧、解农林之难,研农林之术、育农林后稷。
四是要深化改革,促出成果。要以问题为导向,认真盘点存量的问题,预判将要面临的问题,寻找主要的、牵动性的、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着力改革。深化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撑保障作用,要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切实体现在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上,体现在匡正学术科研风气和保持优良师德学风上,体现在学校良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办学环境上。深化改革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要有敢为人先的担当。学校要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在制度上保障创新;师生也要有勇气与担当,要看到这个时代是勇于创新创造的人的时代
他强调,科技工作大会,既是盘点会、总结会,更是动员会和部署会。我们要意识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校科技工作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更要抓住发展的机遇,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攻坚克难,不断推动我校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走出一条具有北农特色的科技发展之路,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而努力奋斗!







大会表彰了“十二五”期间做出贡献的30名教师科技先进工作者和15名学生科技先进个人。党委副书记高喜军宣读《关于表彰“十二五”期间教师科技先进工作者、学生科技先进个人的决定》。校领导向获得获奖师生颁发荣誉证书。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王真代表获奖教师发言。她表示,用研究技术和科研成果服务生产实际、服务大众,是科研工作的价值所在。感谢学校和学院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了空间和条件,创造了和谐的氛围和环境,她将化表彰为动力,继续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坚韧毅力,在科研道路上锐意进取。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14级蔬菜学专业研究生姚学辉代表获奖学生发言。他表示,感谢学校提供了成长的平台,培养了他严谨的科学素养。今后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坚守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做好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