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探问“校企校”合作新模式好在哪里?

时间:2016-11-17 作者: 来源: 浏览:

“3 +1”人才培养模式,是北京农学院适应农业生产实践特点,强化农业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都市农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改革举措。初期应用“3+1”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放羊式”的顶岗实习给追求经济利益的企业带来负担;此外,学校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偏差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与学校所学知识脱节,与企业用人需求脱轨,很难真正融入工作。校企合作面临的诸多问题迫切要求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去适应“3+1”人才培养模式,去摸清社会需求并服务社会。因此,在培养方式与育人要求高度一致的前提下,寻找拥有强悍企业背景的高校合作,开启“校企校”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有效克服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和隐患,是培养服务型“卓越工程师”的强心针。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要求在本科人才培养中要以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变的过程即是实践教学不断深入的过程。“‘3+1’培养模式绝不是‘3年学习+1年实践’”,北京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徐践表示:“校企校实践教学体系要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从课程实验、综合实训、专业实习到毕业实习,要让所有的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参与动手实践,要通过实践教学将学生从课堂上一步一步送入企业,成为一名合格的、卓越的工程师。”

优质的校企环境 创新实训模式

以深入实践教学,培养“卓越工程师”为契机,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合作,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桥梁,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构建“校企校”实践实训体系,在落实“3+1”实践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努力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2016年7月北京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近百名大三本科生与所有的研究生正式进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与东软科技发展公司、大连云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实训与顶岗实习。

青砖绿瓦,古朴小道,扑鼻而来的海洋风,是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带给学生们的第一印象。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星辉说:“实训实践教学的成功不仅仅因为优美的校园环境,更缘于优质的产业基因。”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依托东软IT产业优势以及大连软件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环境优势,已发展成为产教深度融合的特色高校。行走在校园,也是行走在软件园,坐落在校园内的就有IBM、惠普等公司,“走在路上能看见夹着电脑行色匆匆的程序员,在餐厅吃饭能听到他们谈论前沿技术,我们时刻被IT氛围熏陶着,有时候竟觉得自己不是学生而是一名白领。”参加实训的学生有着真切的感受。

优化的教学案例 激发实训热情

如果说完整的实践实训教学是一串精美的项链,能力培养与应用实践是重要的丝线,那一个个的实训项目和案例将是这条丝线上闪亮的珍珠。项链上的一颗珍珠都是企业真实生产的,学校能做的就是将每一颗珍珠精心打磨、加工,让它更加圆润。“学生参与的所有实训项目和实训案例都是东软集团真实开发过的案例,并且随着技术和需求更新而更新,与产业紧密对接,将主流技术融入到项目中。东软信息学院对企业完成的大项目进行了包装与分解,变成了可教学化的案例,与理论知识相对应的案例”。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星辉介绍到。

北京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016年的实训教学主要分为“产品经理”、“ERP”、“PHP”三个方向。学生进入实训前,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学委员会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首先针对学生完成的先修理论课程以及目前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了四个月的沟通探讨,不断磨合、推敲、细化实训项目设置。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学副院长毕晓明院长谈道,“在实践实训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方向都有若干个实训项目组成,分为基础项目、综合项目和提升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涵盖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准确应用以及前沿技术的有效对接,而且要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动手能力”。实训期间,学生每周要完成一个项目,“完成项目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的,在由易到难的项目实践中,我们时常需要加班加点,需要深入学习,需要温故知识,实训项目给予了我们从寻找存在感到获得成就感的惊喜。”学生开心地坦言自己的收获。

优秀的企业教师 助力实训开花

“企业”“客户”“产品”,绝对是实训教师口中的热词,也是这些词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走进实训教室,教师站在学生中间讲:“当你去麦当劳买套餐时,如果更换里面的单品……如此看来,该项目的数据库是否应该增加……”学生的注意力紧紧跟随老师。校企校合作实践教学所需要的教师是具备双师型资格的教师,“IT最新技术的发展不是在学校实验室产生的,而是先产生于产业的实践,反过来再应用教育教学,东软信息学院的教师从企业来,又经过了教学新工具、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研究和新应用的培养与训练,既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又具备教书授课能力,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去带领学生完成实训。”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星辉谈道。

带领学生实训是紧张而愉悦的,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项目需求,分析项目内容,完成项目设计,把控项目实施,“我们就是要让学生融入工程师的角色,以规范的流程完成每一个具体工作”、“实训即将要进入工作岗位的学生,我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将实施工具和方法告诉学生,去开启学生的脑洞”、“一个团队必然会存在人员能力与优势差异,分工明确又互相帮助是他们实训的第一要务”……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教师程卓、吴迪、郑俊生纷纷陈述带领实训的经验。“我是在老师故意留的BUG中学习的,部分重要的知识点老师都故意留BUG,让我们主动调试,认真分析。”学生杨建利谈道。在北京农学院学到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实训期间针对理论进行真实的实践操作,是一个巩固学习的过程。“东软的老师更注重应用,在项目操作上经常为我们提供简便的方法,感觉很实用。”

优越的环节保障 完善实践机制

“3+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点与创新点是要做足“3+1”中之“1”,要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载体,精心设计全程实践环节,强化实践应用。将学生送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训并不意味着实训的结束,而是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和实训的开始。校企校实践教学有效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环节:线下实地感知,线上巩固提升,企业顶岗训练。线下实践环节学生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完成,线上实践环节学生在北京农学院利用北农-东软实训平台完成,最后将实训合格的工程师送入校外企业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考核指标体系,每一个环节配备有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助手深入到教学一线进行跟踪反馈,每一个环节都有课程与项目评价与反馈调整机制,两所学校都尽全力为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保驾护航,像对待自己的“整个世界”一样对待参与实训的学生。

北农-东软实训平台由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与东软信息学院共同研发,集项目实训、作业与考核于一体,通过平台学生不仅可以查看与实际项目密切衔接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动手操作,完成项目任务,实现平台开放式和无边界化。“在校企校实践教学模式中,两所高校的合作是长期的、稳定的、互赢的”,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星辉坚定地表示。第一环节完成后,带领实训的教师会在平台上发布创新实践项目,即提升项目,该项目由学生在实训平台上按照项目实施步骤自主完成;此外,北京农学院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定期邀请带领实训的教师、工程师到北京农学院来针对提升项目训练进行现场指导,从而实现学校到企业的无缝链接。目前,2016年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实训实践教学已进入第二环节,到北京农学院进行现场面授指导的教师满意地评价道,“北京农学院的学生思维开阔,善于总结自己的小锦囊,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很快,已经具备了进入企业的资格,是合格的预备工程师”。

优异的企业氛围 检验实训成果

在东软信息学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和公司职工一起上下班;他们刷门禁卡进入工位;他们很有紧迫感,甚至吃饭都比别人快;他们几乎每天晚上加班到九点半,学习资料学到电脑没电关机;他们为了不拖累团队的进度,早上五点半就起床看书;他们接到工作可以直接上手操作,他们就是经过了实训后直接进入企业实习的研究生,他们是进入实践教学第三个环节的学生的缩影。2016年7月,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6名研究生分别进入东软科技发展公司和大连云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实习,来检验前两个阶段的实训成果。

进入企业后,项目经理会给他们团队分配工作,团队再将复杂的项目进行拆解,并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分工。不同于学校,在工作中项目的进度与计划是不能变的,学生除了利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掌握的主流工具,还需要深入地“再学习”,研究每一个架构、工具、算法的使用规则与原理,做到活学活用。研究生左欢说道,“有压力,就有动力,完成一整套项目体系并可以熟练使用后,真的很有成就感,我们需要这样的历练”。30天的时间,3名研究生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博客系统,并实现了项目所需的全部功能。“之前的实训经历让他们进入企业后可以很快上手,并在人类语言与机器语言中灵活切换,他们已经是一名企业的工程师。”研究生的工作受到了项目经理的极大好评。

校企校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培养“卓越工程师”、落实“3+1”人才培养模式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校企校合作,建立长效实践教学机制,是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向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过程的必然要求和必然产物。校企校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所构建的个性化、网络化、全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使得学生将企业真实的开发项目工作经验与在学校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各方面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能力,为进入企业后职业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