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2日,是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安排的大会休息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团代表程京(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冯乐平(北京市农产品协会会长)和广东团代表吴鸿(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主动走进北京农学院调研农业科技创新,深入了解了刘凤华教授科研团队的药食同源科技成果和服务京津冀一体化情况,并与学校部分科研人员进行座谈交流。院长王慧敏、党委副书记石勇陪同调研并出席座谈会。
科技创新在于高新技术的应用
上午9点,在王慧敏、石勇陪同下,三位全国人大代表走进我校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对应用药食同源保健的猪进行基因检测。程京代表很高兴地看到,我校实验室使用的基因检测设备正是他团队研制开发的。刘凤华教授向三位人大代表介绍,生物基因芯片技术在药食同源科技攻关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程京代表指出,“中医、兽医、畜牧技术和生物芯片技术的组合,本身就是一个创新。”
“我们挑选的中药材,既可以当做食品调味料,也带有很强的药理性”,当人大代表驻步在摆满分装成袋的各种中药材实验台前时,刘凤华教授团队成员中国农业大学许剑琴教授解释道。实验台上摆满的药剂正是他们团队开发的系列兽医中药、中药添加剂及药食同源生态保健饲料,这些产品使用中兽药调节猪的机体防御体系,有效预防了一些疾病的发生。
据了解,药食同源科技成果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把人的药食同源养生理念直接用于猪的保健,通过在饲料中添加相应的中草药,预防猪的疾病,实现健康养殖,保障猪肉的安全。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动力
在座谈会议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幅京津冀地区的地图,上面标记着该项技术成果示范推广的基地。刘凤华教授指着地图介绍说,她的科研团队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形成了药食同源系列科技成果。目前,药食同源科技成果已经在北京顺义,天津宁河,河北承德、张家口、邯郸、邢台等京津冀地区转化和推广。
“将中药运用到动物身上,改善他们的体质,改善食品的安全性。这种生产模式让我觉得非常有想法。”程京代表对该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吴鸿代表说,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药食同源科技成果通过预防猪的疾病,也间接提高了人的营养健康。一道而来的冯乐平代表说,作为人大代表,应积极宣传推广,呼吁更多科研机构转化科技成果,让更多市民感受科技成果的幸福感。
据了解,药食同源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调动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针对性。。团队科研人员结合市场需求,加大了科技成果的创新,研制出针对不同养猪需求的中兽药保健方案。目前,刘凤华教授团队正在积极探索将药食同源科研成果运用到鸡的健康养殖中。
用协同创新增强农业科技活力
在三位代表与北京农学院部分科研人员座谈交流中,程京代表详细介绍了他们团队在生物芯片技术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并与大家交流了生物芯片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实际应用情况。吴鸿代表和冯乐平代表先后从理论研究和市场推广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在交流中,王慧敏对三位全国人大代表在百忙之中深入学校调研表示感谢,她说,“我们希望得到生物芯片技术方面的更多支持,也希望大家支持我们的研究项目,更希望今后能与三位代表进行深入的合作交流。”程京代表当场表示,欢迎北京农学院研究团队作为分中心,加入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让这项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吴鸿代表和冯乐平代表同样表达了加强合作交流的意愿。多主体、多元素协作、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是协同创新的形式。相信协同创新定能增强农业科技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