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文明亮点三】形成“政产学研推”特色的社会服务机制

时间:2015-05-28 作者: 来源: 浏览:

【编者按】在2月28日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我校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同时,我校荣获“首都精神文明标兵”称号。近日,“全国精神文明单位”的奖牌和证书以及首都精神文明标兵奖牌已授予我校。为了全面展现我校文明建设成果,我们特推出“文明亮点”专栏,全面系统地展示我校文明成果。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北京农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了以“政产学研推”为特色的社会服务机制,有效推动了乡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提升农民素质。“政产学研推”的社会服务体制也有效解决了师生“下基层,接地气”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师生服务基层的责任意识,同时广大师生将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及时反馈到教学和科研环节,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

促进乡村生态环境建设。近年来,北京农学院专家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致力于乡村环境的改善和规划。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近日入选北京榜样的刘克锋教授研究团队。20多年来,刘克锋教授带领研究团队扎根京郊大地,重点解决困扰乡村环境的畜禽粪便问题,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粪污资源利用工艺技术体系。将“京郊养猪第一村”变为“北京最美的乡村”;把牛粪变宝,让800亩牛养殖小区再现青山绿水。该技术在北京的顺义、通州、延庆、门头沟等地进行大范围的应用与示范,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以李华教授、何忠伟教授为首的北京农学院专家教授对延庆千家店进行规划设计,打造出了“千家店百里山水画廊”, 成为北京市民休闲旅游所向往的乐园。尤其是李华教授,30年来,跑遍北京1100多个村庄,为北京乡村的生态规划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京郊800多个村镇的产业规划和整体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是由北京农学院专家教授指导完成的。

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北京农学院通过“1+1+X”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党支部“双百对接”、农业技术综合服务试验站和教授工作站、新农村建设基地等服务社会模式有效推动京郊产业发展。比如“四海镇四季花海”的特色产业模式就是北京农学院专家教授十年智力支持的成果。四海镇镇长贺常荣说,北京农学院开启了四海镇花卉发展的先河。针对四海镇花卉种植结构单一等发展瓶颈问题,学校又建立了“农业科技综合服务试验站”,整合全校科研资源促进四海花卉产业、林下经济、特色林果、休闲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由2005年的4800元提高到2014年的15400元。昌平兴寿镇草莓产业、门头沟龙泉镇山野菜产业、平谷区北寨红杏产业、延庆唐家堡葡萄产业、房山区葡萄酒产业等众多乡镇的产业发展都有北京农学院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

促进农民素质提升。农民素质提升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要素。近年来,学校通过“农民进大学”、“田间培训”、“北京农学院新农民学校”、 农民合作社和协会、农村科技服务团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各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8万余人次,为新型农民的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采取校内集中回炉的培训方式,培训非农专业的大学生“村官”20期、2000余人;编辑出版关于果树、花卉、蔬菜、养殖等农业技术科普书籍100多本,累计发行10万余册。学校被认定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国家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培训基地”。

美化城市,服务市民。近年来,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学校专家教授发挥专业优势,对首都机场、中网场馆、城市绿地公园等城区场地进行景观设计,为美丽北京做出贡献。同时,一批教授专家通过媒体为市民讲解食品安全、阳台种菜、宠物饲养等农业知识,纠正错误认知,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三年来,大约有300人次教师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服务社会和市民。

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