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2月28日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我校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近日,“全国精神文明单位”的奖牌和证书已授予我校。为了全面展现我校文明建设成果,我们特推出“文明亮点”专栏,全面系统地展示我校文明成果。


我校是一所以农为主、多科融合的北京市属都市型高等农林院校。建校59年来,学校秉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践行“把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的价值追求,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4万余名优秀人才,提供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解决了一批首都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理论和技术难题。尤其在都市型现代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学校始终伴随着北京农业的发展而成长创新。近年来,针对区域发展需求,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的特点,学校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构建了都市型现代农林人才培养体系,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近20所高校的充分肯定,在探索创新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以该体系为依据实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被批准为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荣获2014年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学校荣获第一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试点单位”,建成3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以学生收获为目标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发挥引领作用
学校构建了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园、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实践教学平台、分四步推进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科学系统培养了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卓越农林人才。创新实施“3+1”实践教学模式,即三年理论学习,一年实践学习,成为国内少数推行“3+1”培养方案的高校之一。尤其是学校建成的以百亩示(市)场、千亩农场、万亩林场为构架的占地11500余亩的大学科技园已成为学校所有专业学生实践实习的最佳场所,在这里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大学科技园也成为国内首家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综合科技示范和实践教学基地,被认定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北京设施农业主题公园”、“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 “大学生创业园”、“中共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基地”。近年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各级各类学科、文艺、体育类竞赛活动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30余项,其中一等奖79项。2014年,学校出台“创业六条”支持政策后,100余名学生组成17个创业团队入驻大学科技园创业中心,他们成立了以蘑菇种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宠物医院为营业内容、学生作为企业法人的创业公司,这些学生创业者将企业定位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用自己所学的实践技能开启了创业历程。2015年,又有26个学生创业团队将入住大学科技园创业中心。

万亩林场

千亩农场

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基地
以基层就业为宗旨的人才培养成果发挥了示范作用
学校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实施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基层就业激励政策,营造情系京郊的舆论氛围,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中间有一批杰出的农业领域专家学者、有一批优秀的涉农企业家、有一批从基层一线成长起来的政府高级管理人员、有一批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知名人士。根据毕业生质量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高于北京市总体水平,其中有责任感、严谨踏实、承受压力三个方面显著高于全市总体水平;对毕业生专业培养满意度高于全市总体水平,其中专业知识体系、专业应用能力评价最高。学校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得到了国家和北京市领导的充分肯定,李源潮同志曾专门批示:“北京农学院培养‘村官’的经验很好,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了新型人才。”

以拓宽视野为导向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发挥了示范作用
为适应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要求,学校探索实施了“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国际合作”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有效带动学生走进基层,了解社会需求和行业前沿,拓宽国际视野。学校依托“三委两局”共建、校区(县)合作平台,搭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互动平台;与北京众多农业企业在人才培养、项目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对接,实施双导师制,促进学生深入了解实际需求;选拔本科生到林大、农大专业学习,与市农科院联合培养研究生,使学生更多接触行业前沿;与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波兰等高校开展研究生、本科生联合培养,促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