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11日,宣传部用感动的体验、感恩的心情开启“暑期去哪儿·寻找最美北农人”线上线下主题互动活动。同学们热烈响应,纷纷上传暑期活动的感言和图片,有的走进农村或到相关企业调研和实习,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有的参与相关培训或与同领域的师生交流;有的走进敬老院,走进希望小学,奉献自己的爱心……我们按照不同类别将他们的暑期经历和感受展现出来,看他们是如何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青春正能量。
7月13日,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四学生沈圆圆,走进山西省革命老区及抗战纪念地,参加首都大学生记者团纪念抗日集体采访活动。寻访参加过抗日战争的退伍老兵和红色老区新面貌的典型事迹,她作为文字记者顺利完成了新闻任务,有两篇文稿被选登在人民网教育专题。
她和北京其他53所高校的学生记者一起,重走红色路线,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沈圆圆说:“我们写的每一篇稿子,都会有记者改好几遍,自己作为‘业余记者’,虽然此前有过很多采访经历,但和专业的‘新闻人’比起来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她还提到,在完成任务时,大学生记者们是认真而严肃的,但在采访之余,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记者也会一起聊天,不同的生活背景会让交流变得格外新奇,
7月中旬,国际学院的志愿者接待英国Harper Adams大学的交换生,在半个月的时间中英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和杭州恒逸集团,品尝美食,在临别的日子参观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览,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当问道这次交流最大的收获时,一位高个子蓝眼睛的英国男生开心地扬起嘴角,用生涩的普通话讲道:“在北京农学院的一食堂, 我学会了包饺子,比起同伴自己捏得更像是‘中国饺子’!”他还亮出手机,一张他把一只别致的饺子捧在手心的照片,印证了他的骄傲。外国友人被国院志愿者的热情深深感染了,伴随着狂热的心跳,离别在即,争相和陪伴了他们15天的黄皮肤小伙伴合影留念,把在中国旅途的青春定格在画面上。国际学院的志愿者表示,在和交换生的相处中,感悟到文化差异的同时,他也切身体会到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学好英语的决心,会更加注重英语学习,提高雅思成绩。
7月18日至8月6日,经管学院的贺炳林和宿舍其他5位同学,用20天的时间自驾游跑了3700公里,其中包含了内蒙古及晋察冀地区。他们按照既定的路线翻山越岭,随处观赏沿途的风景,向当地人打听民俗和饮食文化,6个兄弟都珍惜着生活四年的缘分。
贺炳林说:“这是我们大学生活中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是最为印象深刻的人生旅程。”毕业以后,可能会各奔东西,但这次旅行会是他们终身难忘的骄傲回忆。一位同学说,他们在增进兄弟感情的同时,还提升了“野外生存”的能力,这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车协远征队则“一路向北”,从阿尔山到漠河,被第一站阿尔山森林公园的绿意深深震撼……立志只要有机会,还会一起远行,沿途的收获让他们愈加坚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利用暑假时间,园林学院的孙润坤,拿出了更多的时间给家人,她和80岁的姥爷一起爬长城。当一直觉着自己毅力不够的她,在姥爷的鼓励下,一步一步登上长城的那一刻,站在烽火台前,无限河山尽在眼底,信念就是要告诉自己可以的!
暑假,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安排,有的同学在实践中巩固了专业技能,有的在社会服务中锻炼了自己奉献社会的能力,还有的交流中提升了自己前进的意念。你的暑假是怎么安排的,去哪儿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