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始终坚持把思想建设摆在首位,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升了学校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治校理教、廉洁从政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和领导班子务虚会等形式,集中研究和民主决策“十二五”规划、更名大学等涉及学校发展和师生利益的重大问题,提高了领导班子把方向、统全局、办大事、解难题的能力和水平,学校领导班子年终考核测评成绩在全市教育系统30家测评单位中居于前十名。适应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发展需求,通过境内外培训、校内外挂职锻炼等措施,加大干部培养力度。通过集中换届、公开选拔、民主推荐等途径,31名同志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其中校级正职1人,校级副职2人,校处两级领导干部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更加合理,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学校通过基层党组织集中换届,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党支部书记比例由50%提高到71%。创新开展基层党建活动,学校被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评为“先进单位”,三次荣获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学生党支部红色“1+1”活动先后两次荣获北京高校一等奖;离退休老党员服务“三农”主题党日活动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一等奖;体现我校鲜明特色的师生党支部与京郊农村党支部“双百对接”活动,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北京高校优秀党建工作创新项目”,并荣获全国党建研究会2013年度优秀成果一等奖。
学校注重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动权,教育引导师生树立崇高志向和远大理想,学农、知农、爱农,在服务“三农”发展中弘扬北农优良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先后被授予“首都文明单位”和“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委等九部门联合在我校建立“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基地”。学校持续加强对外宣传工作,《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新华网》、《人民网》以及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800余次对我校现代农林人才培养、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师生服务“三农”、党建和思想政治特色工作等进行报道,学校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学校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国庆60周年庆典、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以及学校55周年校庆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连续八年被评为“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特别是我校女子国旗班坚持20年如一日开展“护国旗、争先锋、树榜样”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连续两次在北京高校国旗仪仗队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先后四次被授予“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
学校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北京市“十五条意见”,全面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学校针对近年来科研经费持续增长、办学经费逐年增加、重大基建项目相继建设以及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加大了源头防范和治理力度,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内外审计相结合、聘请校院两级党风廉政监督员等一系列措施,突出对重要岗位、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为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氛围。
学校始终坚持安全稳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推进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体系建设,强化责任落实、排查整治、教育培训,累计投入1300余万元加强安全稳定条件建设,全面保障学校占地12000余亩多校区的安全稳定,全力维护校园在重要时期、敏感阶段、特殊节点的安全稳定。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北京高校“平安校园”检查验收并被评为“示范校”,安全稳定工作连续七年受到北京市公安局集体嘉奖并荣记“集体三等功”,22人次受到北京市公安局个人嘉奖。
学校注重发挥统战、离退休、群团等多方力量,共促健康发展。学校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建言献策和民主监督作用,一批党外人士担任市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5名党外人士被评为全国或北京市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通过走访慰问、共庆佳节、对口支援等形式,帮助少数民族师生解决实际困难。学校高度重视离退休工作,全面落实老同志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专题研究和解决老同志面临的实际困难,充分发挥老同志的思想、经验、技术优势和传帮带作用,一批老同志、老党员在学校改革与服务“三农”中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学校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高质量做好教代会提案工作,顺利通过了北京市“先进教职工之家”评估验收,首次荣获“首都劳动奖状”。学校重视做好群团工作,各级团学组织团结青年、教育青年、引领青年的作用不断强化,五年来共有2300多名优秀团员被推选为党员发展对象,团市委在我校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